题目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培训考试
题目详情:
发布时间:2023-11-05 05:49:35

[简答题]案例: 以下是某老师针对某版高一年级化学教材“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用两个西红柿,铜锌两极等制作一个水果电池 【课堂引入】你曾亲身体验趣味实验的神奇吗?你有积极参与趣味实验的兴趣吗?那么请你来亲身体验吧。(备注:实验内容为学生用舌尖感受水果电池的电流) 很多同学跃跃欲试.马上有一位学生走到讲台.虽然有些紧张,但是还是很小心翼翼地将两极导线放在舌尖感受了一下导线连接后的感觉。 【老师提问】你有什么感觉吗,你的观点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有麻麻的感觉,好像有电,这里没有提供电的外在装置,应该是生物电。 【课堂投影】1780年意大利解剖学家伽伐尼在做青蛙解剖实验。 【学生实验】实验时2人合作,每位同学要有明确的分工,并注意实验规则。 第一步:把一块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第二步: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 第三步:在导线中接入一个灵敏电流计。 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一个步骤.善于提l"-3、善于分析总结,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1)电流表为什么偏向铜? (2)导线连起来后为什么铜极上有气泡? (3)电极移动为什么电流表会有变化?…… 【课堂投影】利用flash动画向学生展示原电池工作的微观机理。 【得出结论】原电池形成的实质:氧化还原反应分开在两极进行,还原剂所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转移给氧化剂. 【课堂过渡】明白了原电池工作原理,但是原电池形成条件又是怎样呢? 【课堂投影】伽伐尼实验、伏打电池和铜锌原电池。 【学生实验】纽建四个小组,分别探究原电池形成条件: 组一:以铜锌原电池为基础,通过更换电极,探究原电池对电极的要求; 组二:以铜锌原电池为基础,通过更换溶液,探究原电池对溶液的要求; 组三:以铜锌原电池为基础,重点探究闭合回路对原电池形成的影响; 组四:在一块表面无锈的铁片上滴一大滴含酚酞的食盐水,放置一段时间。 【实验结论】四个小组经过认真的实验和分析,通过讨论交流,最终得出原电池形成的条件。 【案例分析】学生根据情况,自由选择任一案例进行分析研究 案例一:自由女神的痛苦 案例二:格林太太的假牙 案例三:短命的游艇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本节课对采用学生实验引人教学内容,体现了新课标的什么理念? (2)结合该课简单谈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3)作为教师,谈本节课的教学优点。

更多"[简答题]案例: 以下是某老师针对某版高一年级化学教材“化学能转化为"的相关试题:

[单选题]化学教材是化学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资料,化学教材分析时化学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下不属于化学教材分析内容的是( )。
A.分析和理解教材内容
B.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
C.挖掘教材内容的教学价值
D.确定教材的教学目标
[简答题]案例: 以下是高中美术绘画模块“版画”的教学片段: 授课对象:高二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了解版画的起源及分类。初步掌握一至两种版画的制作方法。 教学片段一:学习版画的起源及分类 课件出示版画起源的标题和文字介绍,教师进行阅读,并让学生进行齐读。紧接着课件出 示版画的分类:凸版画、平板画、孔版画、综合版画、电脑版画,教师通过文字和语言进行介绍,学生听,然后让学生齐读版画的分类。 教学片段二:学习版画的制作方法 课件出示版画的制作方法:①木版画的定义;②木版画的分类;③制作步骤:绘稿、板材整理、过稿、刻板、选纸、准备印刷材料、点彩、上色、铺纸、压印、干燥、整理。教师进行讲解,然后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教学片段三:课堂评价 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在教室的黑板画墙上,首先向同学介绍自己制作和设计的经验,然后评出自己喜欢的作品,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问题: (1)你认为教学活动片段一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助于学生对版画的认识和了解为什么如果是你来教学,你会采用哪些方法 (2)在学习版画的初始就安排学习制作木版画你认为是否合适为什么教会学生制作版 画除了讲解外还需要用哪些方法进行教学 (3)你认为这节课教师采用的评价方式是否适合为什么
[简答题]案例: 以下是针对《牵牛花》一课拟定的两套不同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 (1)初步认识牵牛花的生长规律,能运用线条或色彩画出其基本特征。 (2)通过课件了解牵牛花的相关知识,观察它的生长过程,并通过发现、讨论来了解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不同形态,学会描绘观察到的事物。 (3)对牵牛花的生长过程产生兴趣,能积极参与表现活动。 教学目标二: (1)初步了解牵牛花的生长规律,并运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2)在观察、触摸中进行感官体验,认识、感悟牵牛花的生命形态之美。 (3)对牵牛花的生长过程产生兴趣,能大胆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问题:请用新课标理念分析两者的异同。
[简答题]案例: 以下是小王老师在上初一年级某班技巧单元两节课的授课内容。 第一节:前滚翻 教学步骤: (1)准备活动,团身滚动; (2)示范两次标准动作,并讲解动作要领; (3)学生分4组进行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集合,请学生自荐展示动作。(没有学生主动展示) 第二节:后滚翻 教学步骤: (1)准备活动,抱腿团身后倒滚动辅助练习; (2)请同学做两次示范,引导大家总结动作要领; (3)教师示范标准动作,提示动作要点及练习要点,学生分组练习; (4)教师巡视指导,提示注意观察其他同学的动作,相互改进动作; (5)个人和团体赛(学生跃跃欲试,积极参与)。 问题: (1)小王老师两节课教学策略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第二节课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了?
[简答题]案例: 阅读以下某版语文教材七年级课文《再别康桥》的教学实录片段,完成下题。 师:同学们,今天很高兴能和你们一起来学习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大家知道为什么题目要说再别康桥吗 (展示图片并讲解)既然是“再别”,当属第二次离别。徐志摩先生生前曾三次到过康桥:第一次是1920--1922年游学于此,徐志摩在这里生活学习了两年半的时间,回国前夕写下诗歌《康桥,再会吧》表达对康桥的眷恋之情;第二次,1925年诗人再次来到康桥,回国时创作了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在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旧梦重温,见到这里的一草一木,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 师:现在请大家结合我们刚才所介绍的背景知识,大声地自由朗读一遍诗歌。读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一下里面生词的字音。 (学生自由朗读) 师:读过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抬头看大屏幕。(展示投影)大家刚才读的时候注意到这些字词了吗 河畔( )荡漾( )青荇( )榆阴( )揉碎( ) 浮藻( )长篙( )漫溯( )斑斓( )笙箫( ) (生读,师订正并出示答案) 师提示:有不会的或拿不准的都要拿起笔来记到书上。 师:读准了字音,哪位同学来把这首诗读一下 (生举手读课文,同学们鼓掌) 师(笑):(对读课文的学生)看来同学们都觉得你读得还不错!那么你自己觉得读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生:…… 师:每首诗中都蕴含着诗人独特的情感,而我们要把这首诗读好,就是表现出诗人的—— 生:情感。 师:对,要把诗人的情感表现出来。那么,如果要生动地将诗中的情感传递出来。我们在读的时候就需要—— 生:把握作者的情感,带着感情去读。 生:把握好读诗的语速。 师(笑):看来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读诗的基本技巧。好,那请你带着我们刚才讨论的技巧再来试着读一遍。 (生再读) 师:(对其他同学)大家感觉她这次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她的优点就是把握了作者的情感,能够有感情地读课文了,而且读出了其中的抑扬顿挫。不过我感觉她有些地方还是读得快了些。 师:那你觉得哪些地方应该读得慢一些呢 生:比如说“寻梦 撑一支船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师:不错。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生:她有一个地方读错了,“在我的心头荡漾”她读成“在我的心上荡漾了”。 师:很好,听得很认真!要读准,一个字都不能错!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这首诗很抒情,应该再读得缠绵一些。 (有学生点头,有学生笑) 师:那你能不能带着你的这种理解给我们大家读一遍呢 (生有感情地读诗歌)(掌声) 师:(指名学生)你来点评一下。 生:虽然声音小了一点,但更让能人感觉到一种依恋的情感。 师:你能给大家读一下吗 生:(犹豫)我感觉我还没有把握好作者的情感…… 师:哦,这不要紧,我们才刚刚接触这首诗,我相信我们学完这首诗后你会读得很好的,先请坐!同学们,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读这首诗,首先让我们来听一听名家是怎么读这首诗的.大家也可以在下面小声地模仿。 (听录音) 师:刚才大家听得很投入,那你感觉录音和我们自己读的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生:他自己都投入其中了,而且不仅声音有起伏变化,感情也在变化。 师:感情在变。同学们说对不对 生:对! 师:好,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首诗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问题: 请结合案例对该教学实录片段的优、缺点进行评析。
[简答题]案例: 以下是某老师针对雕塑《断臂的维纳斯》这一作品开展的课堂教学活动片段: 教学片段一:感知.体验 1.模仿、体验雕塑《断臂的维纳斯》的站姿 教师活动:介绍“歇站式”是一种放松、和谐、自然的站立姿势。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带领下,模仿“维纳斯”站立的姿势与动作。 2.图解、分析雕塑的形式美 教师活动:教师画出“维纳斯”的轮廓草图,进行形式美的分析。 学生活动:观察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3.模拟“维纳斯”的动作.为其“接”上手臂 教师提出问题:“维纳斯”的手臂是什么样的 如果手臂完好会呈现什么样的动作 为什么人们说.没有手臂的“维纳斯”是最美的 学生活动:发挥想象,分小组讨论,各小组派代表用自己的身体模拟“维纳斯”的动作,为其“接上”手臂。 教师总结:对同学们的想象力和积极参与表示赞赏,并强调无论她手臂的动作是什么样的 都破坏了她身体完美的“S”型曲线,而且没有手臂的“维纳斯”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 教学片段二:创意.表达 教师展示以《断臂的维纳斯》为原型的当代艺术(达利的《带抽屉的维纳斯》)。 学生活动:体会艺术家是如何“挪用”经典进行创作的,谈谈自己观看这些作品的感受,从中得到什么样的启发。 教师活动:(总结)同样的题材、内容,艺术家采用不同的形式作品便有了新的含义.或者给人全新的感受。 绘画实践: 采用“挪用”经典的方法,以《断臂的维纳斯》为蓝本,创作一幅绘画作品。 第一步:模仿——画出“维纳斯”的外部轮廓,要求抓住特征。通过动手画,再一次体验“维纳斯”的形式美。 第二步:创造——在轮廓的基础上展开头脑风暴,进行创意表达。例如可以用各种创意图形或文字进行装饰。 第三步:展示,评价——在教室内举办一次小型画展,同学们相互交流,自评、互评作品,分享快乐。 问题:请分析以上教学片段是如何体现“三维目标”的
[单选题]在化学学习中,学生针对“化学物质的多样性”画出网络关系图,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A.元认知策略
B.组织策略
C.精细加工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简答题]新课程改革以来,针对原有化学课程与教学存在的问题。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中学化学的教学要由“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向“观念为本”的教学。 化学基本观念是个体在系统学习化学课程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化学的总体看法和概括性认识.具有超越知识的持久价值和广泛的迁移作用。在学校教学中,化学基本观念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来自学生对化学学科知识的反思概括。例如元素观;二是来自学生对化学探究过程、学习方法的反思。例如分类观;三是来自学生对化学科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的认识与反思。 综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中学学段,学生应该形成哪些化学基本观念(至少写出三种,已给的两种除外) (2)简述“分类观”的含义,并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应用如何帮助学生形成分类观。
[单选题]化学预防针对什么样的人群( )
A.患病人群
B.亚健康人群
C.有症状人群
D.无症状人群
[单选题]混凝土材料在外部力学荷载、环境温湿度以及内部物理化学过程中发生变形,以下属于内部物理化学过程引起的变形是:
A.混凝土徐变
B.混凝土干燥收缩
C.混凝土温度收缩
D.混凝土自身收缩
[单选题]通过高中化学选修课程化学原理的学习。学生应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其中描述错误的是( )。
A.认识化学变化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初步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正确观念
B.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所遵循的规律,知道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C.赞赏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合成新物质对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文明所起的重要作用.能对生产、生活和自然界中的有关化学变化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D.在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过程中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单选题]以下属于化学杀菌剂的是
A.乳酸
B.环氧乙烷
C.甲醛
D.苯扎溴铵
E.丙二醇
[单选题]以下不是化学发光剂的是
A.三联吡啶钌

B.HRP

C.4-MUP

D.鲁米诺

E.吖啶酯
[单选题]以下哪个为雌二醇的化学命名
A.17β-羟基-19-去甲-17α-孕甾-4烯-20-炔-3酮

B.孕甾-4-烯-3,20-酮

C.雌甾-1,3,5(10)-三烯-3,17β-二醇

D.17β-羟基雌甾4-烯-3-酮-3-苯丙酸脂

E.17α-甲基-17β-羟基雄甾-4-烯-3-酮
[单选题]化学鉴别法不包括以下哪项
A.呈色反应

B.沉淀生成反应

C.荧光反应

D.气体生成反应

E.测定生成物的含量
[单选题]发酵是人类较早接触的一种生物化学反应,如今在食品工业、生物和化学工业中均有广 泛应用。以下没有用到发酵工艺的是( )
A.酱油
B.醋
C.蔗耱
D.味精
[单选题]发酵是人类较早接触的一种生物化学反应,如今在食品工业、生物和化学工业中均有广泛应用。以下没有用到发酵工艺的是(  )。
A.酱油
B.醋
C.蔗糖
D.味精

我来回答:

购买搜题卡查看答案
[会员特权] 开通VIP, 查看 全部题目答案
[会员特权] 享免全部广告特权
推荐91天
¥36.8
¥80元
31天
¥20.8
¥40元
365天
¥88.8
¥188元
请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点击支付即表示同意并接受了《购买须知》
立即支付 系统将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订单号:

截图扫码使用小程序[完全免费查看答案]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恭喜您,购买搜题卡成功
重要提示:请拍照或截图保存账号密码!
我要搜题网官网:https://www.woyaosouti.com
我已记住账号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