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培训考试
题目详情:
发布时间:2024-07-01 03:31:59

[简答题]陈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总是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各自探索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大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就由陈老师讲解,一学期下来,很多学生觉得不但收获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 当然,陈老师也会遇到一些“意外“情况,有的同学老是找不到学习的方法,也不愿意发言,习惯当听众,王春就是这样的孩子,陈老师有一次点名让王春发言,王春站起来紧张得面红耳赤,陈老师示意王春坐下,课后,陈老师把王春叫到办公室说:“你既然不愿意在班上公开讲,那我们就私下聊吧,现在只有我们两人,你就补上你的课程发言吧。”在陈老师的多次鼓励下,王春慢慢克服了胆怯,也敢上台发言了。…作为班主任,陈老师号召学生扩大阅读面,他给学生推荐了很多书目,包括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也包括科技史,通俗哲学读物,成功者的励志故事……他还经常组织学生交流阅读体会,一学期下来,学生的视野明显开阔了,知识面也明显扩宽了。 问题: 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陈老师的做法。

更多"[简答题]陈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总是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然后提出问题,"的相关试题:

[简答题]陈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总是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各自探索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大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就由陈老师讲解,一学期下来,很多学生觉得不但收获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 当然,陈老师也会遇到一些“意外“情况,有的同学老是找不到学习的方法,也不愿意发言, 习惯当听众,王春就是这样的孩子,陈老师有一次点名让王春发言,王春站起来紧张得面红耳赤,陈老师示意王春坐下,课后,陈老师把王春叫到办公室说:“你既然不愿意在班上公开讲, 那我们就私下聊吧,现在只有我们两人,你就补上你的课程发言吧。”在陈老师的多次鼓励下, 王春慢慢克服了胆怯,也敢上台发言了。… 作为班主任,陈老师号召学生扩大阅读面,他给学生推荐了很多书目,包括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也包括科技史,通俗哲学读物,成功者的励志故事……他还经常组织学生交流阅读体会, 一学期下来,学生的视野明显开阔了,知识面也明显扩宽了。 问题: 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陈老师的做法。(14 分)
[单选题]语文教学中的评述技艺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出恰如其分的评述,以下哪一项是合适的评述方式( )。
A.在学生以某种表达方式各抒己见后,教师随机地更换一种表达方式来一个总结,使语言简洁明快,学生一听就明白
B.居高临下地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怎么做最好
C.我是有水平的教师,不会像你们这群傻瓜那样直筒子式地说话
D.学生急切需要教师对自己有所帮助时,采用无的放矢的语言
[简答题]材料: 我担任六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小刚是我的学生。上课的时候小刚总是听一会儿.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支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节课的时间,每堂语文课,我都要提醒他几次。自然,他没少挨批评,家长方面也很重视,可是,他还是老样子。一堂课上要溜几回神,等到老师提醒转过神来开始听课时,由于没听到前面的知识导致后面的学习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老师和家长都很着急。他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认真听讲,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又不自觉地神游起来。 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教师应如何吸引小学生听课。
[简答题]我担任六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小刚是我的学生。上课的时候小刚总是听一会儿,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支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堂课,每堂语文课,我都要提醒他几次。自然,他没少挨批评,家长方面也很重视,可是,他还是老样子。 一堂课上要溜几回神,等到老师提醒而转过神来听课时,由于没听到前面的知识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老师和家长都着急。他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认真听讲,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 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教师应如何吸引小学生听课。
[单选题]李老师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掌握了“文具”这个概念,然后再学习铅笔、橡皮等概念。属于()。
A.并列结合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强化学习
[单选题]阅读下面的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 对《故都的秋》,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先让学生读课文,再让他们看相关的风景图片,品味语言的感染力;第二步是再读课文,直接进入描写“故都的秋”文字部分,体会作者伤感悲凉、忧郁孤独的感情;第三步是赏读课文,引领学生深刻感受文本的底蕴。 对上述教学反思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第一次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学生没有阅读的主动权
B.教师的反思关注对理论的解读,缺乏对教学行为的分析
C.“教得味同嚼蜡”是因为教师讲解文本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D.教师的反思纯粹罗列现象,没有提出教学改进的具体方法
[单选题]读下面的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 对《故都的秋》,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先让学生读课文,再让他们看相关的风景图片,品味语言的感染力;第二步是再读课文,直接进入描写“故都的秋”文字部分,体会作者伤感悲凉、忧郁孤独的感情;第三步是赏读课文,引领学生深刻感受文本的底蕴。 对上述教学反思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第一次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学生没有阅读的主动权
B.教师的反思关注对理论的解读、缺乏对教学行为的分析
C.“教得味同嚼蜡”是因为教师讲解文本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D.教师的反思纯粹罗列现象,没有提出教学改进的具体方法
[单选题]为了达到语文教学目标,完成语文教学任务,教师必须科学地设计和运用教学方法。以下哪一项不是设计教学方法需要参考的( )。
A.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B.教学目标和任务
C.教学内容
D.老师自己的喜好
[单选题]“在‘创作’模块的教学中,陈老师先让学生欣赏《春江花月夜》,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和归纳乐曲加花变奏的创作手法,最后,教师提供一个音乐动机,让学生运用该技法创编旋律。”该音乐活动是( )。
A.自由创作
B.采风创作
C.命题创作
D.模仿创作
[单选题]在‘创作’模块的教学中,陈老师先让学生欣赏《春江花月夜》,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和归纳乐曲加花变奏的创作手法,最后,教师提供一个音乐动机,让学生运用该技法创编旋律。”该音乐活动是( )
A.自由创作
B.采风创作
C.命题创作
D.模仿创作
[单选题]“在“创作”模块的教学中,程老师先让学生欣赏《舟山锣鼓》,并引导学生分析和归纳出其中的数列结构创作手法,然后, 教师提供一个节奏动机,让学生运用该技法进行节奏创编”,该音乐活动是
A.自由创作
B.采风创作
C.命题创作
D.模仿创作
[单选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对语文知识教学提出具体建议:帮助学生形成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下面是某地中考试题: 恰当地嵌入书名、地名、人名是写对联的技巧之一。孙伏园悼念鲁迅先生的挽联,就巧妙地嵌入了鲁迅先生的作品名称和主编的刊物名称,意中有意,感人至深。在下面对联的横线处,依次填写作品名称或刊物名称,与原联相符的一项是( )。 踏 _______,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 _______ 痛 _______,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 _______ 提示:《彷徨》《野草》《而已集》《热风》《十月》《毁灭》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含译作),《莽原》《奔流》是鲁迅先生主编的刊物。 答案:B 对该试题语文知识学习导向的分析,下列不恰当的是( )。
A.运用对联知识学写对联
B.运用短语知识恰当表达
C.借用文学常识丰富表达
D.借用相关资料巩固知识
[单选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知识教学提出具体建议,帮助学生形成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下面是某地中考试题: 恰当地嵌入书名、地名、人名是写对联的技巧之一。孙伏园悼念鲁迅先生的挽联,就巧妙地嵌入了鲁迅先生的作品名称和主编的刊物名称.意中有意,感人至深。在下面对联的横线处,依次填写作品名称或刊物名称,与原联相符的一项是 踏__________,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__________; 痛__________,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__________。 毁灭彷徨莽原呐喊 莽原呐喊毁灭彷徨 莽原彷徨毁灭呐喊 毁灭呐喊莽原彷徨 提示:《呐喊》《彷徨》《野草》《而已集》《热风》《十月》《毁灭》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含译作),《莽原》《奔流》是鲁迅先生主编的刊物。 答案:B 对该试题语文知识学习导向的分析,下列不恰当的是()。
A.运用对联知识学写对联
B.运用短语知识恰当表达
C.借用文学常识丰富表达
D.借用相关资料巩固知识
[简答题]案例一 以下是某堂数学课的教学片段: 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例题“12-9”的计算方法,然后展开师生对话,交流算法。 师:谁来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是数出来的。 师:你是怎么数出来的呢? 生1:我心里想着9,然后从9往下数(用手指表示),一直数到12,数了3个数,所以12减9就等于3。 师:你能给你的方法起个名称吗? 生1:(想了想)那就叫“数手指”法吧。 生2:老师,我不用数手指,而是用小棒来摆。 师:你是怎么摆的,又怎么算呢? 生2:我先摆出12根小棒,然后拿走9根,剩下3根,12减9就等于3。这种方法叫“摆小棒”法。 师:好一个“摆小棒”法。你真行! 生3:我不用数手指,也不用摆小棒就能算出来!我把12分成10和2,先用10减9等于1, 再用1和2加起来就等于3。 师:哇!你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巧妙的方法,老师佩服你!那你给这种方法起名称了吗? 生3:(想了想)那就叫“破十法”吧。 案例二 以下是“8和9的加减法”的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挂图,挂图上有1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1面五星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挂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看见了房子。 生2:我发现了红旗。 生3:我发现了树木。 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玩跳绳。 该教师认为教学应该民主,因此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加以肯定。过了5分钟,学生的问题还是没有与课题“8和9的加减法”相关。教师觉得这样难免影响教学进度,便急忙抛出问题: “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 根据案例一的教学片段,请从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活动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分析准确,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400字。

我来回答:

购买搜题卡查看答案
[会员特权] 开通VIP, 查看 全部题目答案
[会员特权] 享免全部广告特权
推荐91天
¥36.8
¥80元
31天
¥20.8
¥40元
365天
¥88.8
¥188元
请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点击支付即表示同意并接受了《购买须知》
立即支付 系统将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订单号: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恭喜您,购买搜题卡成功
重要提示:请拍照或截图保存账号密码!
我要搜题网官网:https://www.woyaosouti.com
我已记住账号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