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培训考试
题目详情:
发布时间:2023-10-03 09:00:13

[单选题]《纪念白求恩》的作者和写作年代是
A.周恩来,1939年12月
B.毛泽东,1939年12月
C.毛泽东,1947年9月
D.刘少奇,1947年9月
E.朱德,1947年9月

更多"[单选题]《纪念白求恩》的作者和写作年代是"的相关试题:

[单选题]《纪念白求恩》的作者和写作年代是
A.周恩来,1939年12月
B.毛泽东,1939年12月
C.毛泽东,1947年9月
D.刘少奇,1947年9月
E.朱德,1947年9月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符合《资治通鉴》的写作年代、编纂体例和选材原则的是
A.汉武帝生平集中于单篇
B.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收人其中
C.唐太宗事迹按时间叙述
D.成吉思汗西征路线详细记载
[单选题]划分段落是作者写作思路发展的一个步骤,它能清楚地表现行文的层次结构。下列不属于公文写作段落划分原则的是:
A.单一性
B.精简性
C.完整性
D.明确性
[单选题]作者:写作:版权
A.员工:工作:报酬
B.设计师:设计:专利
C.医生:手术:手术费
D.建筑商:盖房:房产证
[单选题]某版初中语文教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后有一道“探究·练习”题,第一题是“联系作者写作时的生活处境。你认为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的情怀与哪位古人在哪篇文章中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 你还能说出那篇文章中表达作者情怀的名句吗 ”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系统 ( )
A.知识系统
B.练习系统
C.助读系统
D.范文系统
[单选题]白求恩医德境界的最佳概括是( )
A.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
B.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
C.对技术精益求精,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D.国际主义精神
E.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简答题]材料题三:   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文学是一项寻求认同的事业——作者通过写作来寻求理解,寻觅知音,而读者则通过阅读(有时还需借助于文学研究和批评),来发现作者并与他们建立认同。在文学写作过程中,一个作家采取怎样的叙事姿态,使用怎样的技巧和语言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她)对自己读者的想象与设定。在当今时代,很多作家都习惯了为现实的读者写作。作家通过区分不同的读者类型,针对特定的阅读对象,使用相应的语言和叙事策略,为他们提供读物,从而获得读者和市场的认同。但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写作,不仅考虑现实的读者,同时也在向未来和可能的读者寻求认同。   比如说,在文学出版、印刷、传播很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作家们的作品在当世的传播受到极大的限制。很多的文学作品往往是在作者身后通过“抄本”而得以流传。对古代的作者而言,他们的写作大多没有任何商业报酬,也很少有现实的读者。正因为如此,他们只有对未来的读者加以想象,才能获得写作的基本动力。所谓的“文章千古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作家的写作也向未来敞开,当时不为人知,在后世却成为一代经典的作品,即便是在近代文学史上也比比皆是。所以说,文学本身就具有某种“待访”的性质:作家有点像是在茫茫大海上建立岛屿的人,而读者则像是航海者和旅行者。作家之所以在孤寂中建立岛屿,当然是希望有一天能与他们的读者相遇。   对于另一些作家来说,他们的目光也会投向过去。他们试图与那些早已不在人世的文学先辈们进行对话。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在与先驱者所确立的文学标准对话。当然,他们也是跟自己内心的目标进行对话。每一个优秀的作家,心中都有一个隐秘而清晰的目标。读者和社会的认同、商业上的成功是一回事,而能否接近和达到这个目标,则是另一回事。就中国文学而言,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等人确立了古典文学的标准,而鲁迅先生则代表了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学和思想的新高度。也可以说,我们实际上面对着两个伟大的传统。我们置身于这两大传统之中,受到它们的护佑,分享它们的文学资源,向它们表达敬意,同时也在与它们进行对话,并尝试着作出新的文学变革。因此,任何有价值的写作,都是对传统的某种回应,即便是对传统的质疑和挑战(正像鲁迅先生所做过的那样),也是一种重要的回应。   所以,严格地来说,文学写作中对读者的想象,既是一种向现实和未来读者寻求认同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传统的再确认过程。我认为,这种具备了过去、现实和未来开放性视野的创作,才称得上是一种开放的写作。 问题:   (1)划线句“文学是一项寻求认同的事业”中“认同”的含义是什么?(4分)   (2)如何理解文末所言的“开放的写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10分)
[单选题]对白求恩医德境界最佳的概括是( )
A.国际主义精神
B.对技术精益求精,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C.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
D.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E.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
[简答题]材料: 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文学是一项寻求认同的事业——作者通过写作来寻求理解,寻觅知音,而读者则通过阅读,来发现作者并与他们建立认同,作家通过区分 不同的读者类型,针对特定的阅读对象,使用相应的语言和叙事策略,为他们提供读物,从而获得读者和市场的认同。但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写作,不仅考虑 现实的读者,同时也在向未来和可能的读者寻求认同。 比如说,在文学出版、印刷、传播很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作家们的作品在当世的传播受 到极大的闲置。对古代的作者而言,他们的写作大多没有任何商业报酬,也很少有现实的读者。正因为如此,他们只有对未来的读者加以想象,才能获得写作的基本 动力。所谓的“文章千古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作假的写作也向未来敞开,当时不为人知,在后世却成为一代经典的作品,即便是在近代 文学史上也比比皆是。所以说,文学本身就具有某种“待访”的性质:作家有点像是在茫茫大海上建立岛屿的人,而读者则像是航海者和旅行者。作家之所以在孤寂 中建立岛屿,当然是希望有一天能与他们的读者相遇。 比如说,在文学出版、印刷、传播很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作家们的作品在当世的传播受到极大的限制。对古代的作者而言,他们的写作大多没有任何商业报酬,也很少现实的读者。正因为如此,他们只有对未来的读者加以想象,才能获得写作的基本动力。所谓的“文章千古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作家的写作也向未来敞开,当时不为人知,在后世却成为一代经典的作品,即便是在近现代文学史上也比比皆是。所以说,文学本身就具有某种“待访”的性质:作家有点像是在茫茫大海上建立岛屿的人,而读者则像是航海者和旅行者。作家之所以在孤寂中建立岛屿,当然是希望有一天能与他们的读者相遇。 对于另一些作家来说,他们的目光也会投向过去。他们试图与那些早已不在人世的文学先辈们进行对话。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在与先驱者所确立的文学标准对话。当然,他们也是在跟自己内心的目标进行对话。[亿师学整理]每一个优秀的作家,心中都有一个隐秘而清晰的目标。读者和社会的认同、商业上的成功是一回事,而能否接近和达到这个目标,则是另一回事。就中国文学而言,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等人确立了古典文学的标准,而鲁迅先生则代表了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学和思想的新高度。也可以说,我们实际上面对着两个伟大的传统。我们置身于这两个传统之中,受到它们的护佑,分享它们的文学资源,向它们表达敬意,同时也在与它们进行对话,并尝试着做出新的文学变革。因此,任何有价值的写作,都是对传统的某种回应,即便是对传统的质疑和挑战,也是一种重要的回应。 所以,严格地来说,文学写作中对读者的想象,即是一种向现实和未来读者寻求认同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传统的再确认过程,我认为,只有具备了过去,现实和未来开放性视野的创作,才称得上是一种开放的写作。 (摘编自格非《文学在读者中寻求认同》) 问题: (1)画线句“文学是一项寻求认同的事业”中“认同”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2)如何理解文末所言的“开放的写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10分)
[简答题]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文学是一项寻求认同的事业——作者通过写作来寻求理解,寻觅知音,而读者则通过阅读,来发现作者并与他们建立认同。作家通过区分不同的读者类型,针对特定的阅读对象。使用相应的语言和叙事策略,为他们提供读物,从而获得读者和市场的认同。但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写作,不仅考虑现实的读者,同时也在向未来和可能的读者寻求认同。 比如说,在文学出版、印刷、传播很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作家们的作品在当世的传播受到极大的限制。对古代的作者而言,他们的写作大多没有任何商业报酬,也很少有现实的读者。正因为如此,他们只有对未来的读者加以想象,才能获得写作的基本动力。所谓的“文章千古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作家的写作也向未来敞开,当时不为人知,在后世却成为一代经典的作品,即便是在近现代文学史上也比比皆是。所以说,文学本身就具有某种“待访”的性质:作家有点像是在茫茫大海上建立岛屿的人,而读者则像是航海者和旅行者。作家之所以在孤寂中建立岛屿,当然是希望有一天能与他们的读者相遇。 对于另一些作家来说,他们的目光也会投向过去。他们试图与那些早已不在人世的文学先辈们进行对话。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在与先驱者所确立的文学标准对话。当然,他们也是在跟自己内心的目标进行对话。每一个优秀的作家,心中都有一个隐秘而清晰的目标。读者和社会的认同、商业上成功是一回事,而能否接近和达到这个目标,则是另一回事。就中国文学而言,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等人确立了古典文学的标准,而鲁迅先生则代表了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学和思想的新高度。也可以说,我们实际上面对着两个伟大的传统。我们置身于这两个传统之中,受到它们的护佑,分享它们的文学资源,向它们表达敬意,同时也在与它们进行对话,并尝试着做出新的文学变革。因此,任何有价值的写作,都是对传统的某种回应,即便是对传统的质疑和挑战,也是一种重要的回应。 所以,严格地来说,文学写作中对读者的想象,既是一种向现实和未来读者寻求认同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传统的再确认过程。我认为,只有具备了过去、现实和未来开放性视野的创作,才称得上是一种开放的写作。 (摘编自格非《文学在读者中寻求认同》) 问题: (1)画线句“文学是一项寻求认同的事业”中“认同”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如何理解文末所言的“开放的写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单选题]中国读者对英国作家奈保尔作品的阅读,有些( ):他的写作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高峰,他在文字中所透露出的对第三世界文明的观察,已经在国际上讨论了几十年;但是,直到2001年奈保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他才仿佛具有了可以出现在中国读者眼前的某种( )。
A.反常优势
B.冷淡契机
C.消极魅力
D.迟缓资格
[单选题]网络文学兴起之时,互联网是一片全新天地,在线写作带有拓荒性质。那些早期网文作者,有的心怀独创梦想,有的戏说名著同人,有的甚至声称灵感来自影视,但他们实际都充当着经典的媒介转化者——创作平台虽然从论坛、网页到手机,心中构想的样式,却脱不开对优秀作品的经验认知,也就是以经典为参照系,使以往媒介中的经典借他们之手向新媒体
A.网络文学的成功离不开新媒介的红利
B.参照经典是网文兴起之初的必然选择
C.网络文学实质上是对经典的再次创新
D.网文的吸引力源于媒介表现形式的新颖
[单选题]阅读某教师关于写作教学的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写作陈述性知识旨在探寻写作的特点、规律、知识、原理等,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为目的。写作策略性知识侧重写作的具体办法、方略、步骤、措施等,以培养基木的操作能力为目的。写作陈述性知识着眼于认知,是对“求真”的追求;写作策性知识着眼于实践,是对“实用”的追求。叶圣陶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绗行的地步”。因此,写作教学应该从侧重“写作知识”的讲解,转向侧重“写作策略”的指导。 对上述论文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写作陈述性知识包含如何运用方法修改文稿的知识
B.写作策咯性知识包含写作本体功能和现实价值的知i
C.写作教学终点在“行”,应该侧重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D.写作教学重在实用,应该避免讲解写作陈述性知识
[单选题]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的管弦乐作品《春节组曲》的作者是( )
A.李焕之
B.丁善德
C.马思聪
D.王义平
[单选题]作家毕飞宇提及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时说,作家的写作不是盲目的,写作一定有它的指向,这个指向无非是两个方面,一个是理性诉求,第二个就是美学标准。所谓写作,就是向自己心中的那个美学标准靠近的一个过程。没有一个母亲能把自己的美学标准生给自己的子女,_________________。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
A.美学标准是需要建立的
B.要在心中逐步建立起美学标准
C.必须是这个人自己去建立
D.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学标准
[单选题]《落花生》是我国20世纪20年代难得的儿童散文佳作,作者是( )
A.张乐平
B.许地山
C.沈石溪
D.孙幼军

我来回答:

购买搜题卡查看答案
[会员特权] 开通VIP, 查看 全部题目答案
[会员特权] 享免全部广告特权
推荐91天
¥36.8
¥80元
31天
¥20.8
¥40元
365天
¥88.8
¥188元
请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点击支付即表示同意并接受了《购买须知》
立即支付 系统将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订单号:

截图扫码使用小程序[完全免费查看答案]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恭喜您,购买搜题卡成功
重要提示:请拍照或截图保存账号密码!
我要搜题网官网:https://www.woyaosouti.com
我已记住账号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