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题目详情:
发布时间:2023-11-04 21:12:52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明就其本质来说就是一个对话文明。这个对话文明表现出的特点是开放、包容和进步。很多基于宗教之上的文明一方面具有封闭性和排他性等特点,另一方面又具有使命感和扩张性,即把自己的价值观扩张甚至强加给其他文明,“转化”其他文明。和宗教文明不同,中国文明是世俗文明,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来对待其他文明,通过和其他文明的对话,学习其他文明来实现自己的进步。因此,人们也可以称之为“学习文明”。
材料二:“中国威胁论”起源于西方人对非西方文明的误解,其原因既有现实的因素,也有文化和思维方式上的隔膜。西方人根据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来解释历史、文化、思维方式不同的人的行为。他们把中国的变革和发展纳入到西方曾经经历过的“发展阶段”中去,以此论证中国崛起后必然像他们自己的过去那样殖民、扩张和称霸。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请提出三条理由来说明西方的“中国威胁论”是错误的。

更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明就其本质来说就是一个对话文明。"的相关试题: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萌芽认识到视之为社会价值目标的认识过程,经历了一个从简单的环境污染治理到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和全方位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实践过程。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第一次对环境保护作出了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1979年9月13日原则通过,同日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逐步走上法制轨道。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生态文明,还将“人与自然和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新修改的党章。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
材料二福建泉州成为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保存地,是闽南文化的核心区和富集区,也是文化部公布的首个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核心区。置身历史与全球的坐标,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泉州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全市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31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也有31处,其中泉州南音、提线木偶等四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为全国唯一拥有全部三大类联合国“非遗”项目的城市。为推动文化建设发展,近年来,我市全面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兴市战略,软硬件设施日臻完善,与此同时,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日益活跃,多年来,泉州连续举办了7届“海丝文化节”、4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世界闽南文化节”、7届“闽台对渡文化节”、10届“国际南音大会唱”、3届“国际木偶节”、2届“郑成功文化节”、22届南少林武术节和世界五祖拳

[简答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为地球上最古老之文明国……国土统一已数千年矣,中间虽有离析分崩之变,然为时不久复合为一,近世五六百年……从无分裂之虞”“由此便知中国的各省在历史上向来都是统一的,不是分裂的,不是不能统属的,而且统一之时就是治的,不统一之时就是乱的”“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中:正是这种意识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尽管过去它遇到了许多破坏的力量”。
料二“统一南北,必以革命之道行之”“这次革命政府提师北伐,便是要……扫除旧屋(砖)瓦渣滓垃圾之北洋军阀官僚,以建设新国家”“文不忍南北战争、生灵涂炭,对于和议之举并不反对”“兄弟向来是主张和平统一的人……这次单骑到北京,就是以极诚恳的意思,去同全国人民谋和平统一”。
材料三“中国人民最恶毒、最强大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帝国主义者本着‘分而治之’的原则,豢养中国军阀,唆使他们互相混战,各系军阀也只有依靠帝国主义才能生存”“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要打破帝国主义,就必须废除中外一切不平等的条约”。以上材料均转引自《孙中山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回答:

(1)据材料一,孙中山认为是什么原因使国家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你如何理解(中国)“近世五六百年……从无分裂之虞”?
(2)据材料二,孙中山用和平方式争取国家统一的努力有哪两次?归纳当时中国政局变化的共同点。
(3)据材料三,对实现国家统一问题,孙中山与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有何共同特点?孙中山逝世后,国共两党是怎样继承孙中山这一遗志的?其结果如何?


[简答题]

十八大首次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2013年1月7日以来,一场茫茫雾霾笼罩中国中东部。在全国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了严重污染,多地的PM2.5濒临“爆表”。这一“史上最脏”天气再次告诉人们,以牺牲人之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毫无意义的。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把建设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材料二“美丽中国”,美在山川,美在文化,美在历史,更美在人文——最美的是人。美丽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踏踏实实去创造、去实践。分清身边的美与丑,节约身边的一滴水、拾起地上的一张废纸、扶起摔倒的老人的帮助、陶冶高尚情操……美丽就在这些细节当中。美丽中国需要我们去发现美、创造美,更需要呈现我们的道德之美、人性之美。

运用事物发展的状态知识分析,我们应该怎样呈现道德之美、人性之美?
[简答题]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丽中国”理念继承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吸收了世界各国绿色、低碳等发展理念,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拓展和创新。这一理念的提出,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孕育并提升民族的持久创造力,有利于赢得当前和未来国际竞争制高点。 材料二工业化、城镇化在带来繁华的同时,也导致草原退化,湿地萎缩、河流污染、生态脆弱……一边是开发仍在快速推进,一边要留下更多空间,矛盾如何解决?十八大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的出现,既与产业结构不合理,体制机制障碍较多,发展方式粗放密切联系,也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因此,必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结合材料二分析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的。
[简答题]

优秀的文明往往会被借鉴,但政治文明发展的轨迹却往往截然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汉译的“美国政府”一词中,“政府”的英语原文是“GOVERNMENT”,而在汉译的所谓的“克林顿(1993-2001年担任美国总统)政府”一词中,“政府”的英语原文中却是“ADMINISTRATION”。这显然是两个长得面目全非的完全不同的英语单词……“GOVERNMENT”,它的主要含义是“政府”,“政体”……“ADMINISTRATION”,它的主要含义是“管理”,“行政机构”……查一查英语世界出的词典……跟在克林顿后面的“政府”(ADMINISTRATION)。我看到,除了类似英汉词典的“管理”,“行政机构”之外,它在作为专有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时,……它明确指出,这只是指政府的“执行分支”的官员和他们的政策及原则。
——林达《近距离看美国之二·总统是靠不住的》
材料二:必须倾覆满州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
材料三:“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共和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对“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这“两个长得面目全非”的政府分别指
[简答题]

1750-1850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重要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75年北美爆发独立战争,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西方民主政治开始在欧美大国确立。法国学者托克维尔进行研究,先后写成《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见解。
材料二
……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资产阶级)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基督教思想在18世纪被启蒙思想击败……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
材料三
在1750年,中西方的差距并不大;到了1850年,双方的差距不啻天壤之别。这不仅是中西方的差距,也是东西方的差距。到19世纪中期,印度完全沦为殖民地,埃及岌岌可危,地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风雨飘摇,伊朗横遭列强干涉。
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学术界现有三大基本观点:①主要是中国落后了;②关键是西方腾飞了;③在中国落后的同时,西方腾飞了。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理

这一阶段前,西方已开始变革。试列举14—16世纪意大利、16世纪德国和17世纪后期英国出现的变革事件,并分别概括其历史意义。
[简答题]

中国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和九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所授之田率倍之(男夫80亩、妇人40亩,亦称倍田)。三易之田再倍之(三易之田,耕种一年,休耕两年的贫瘠土地,再倍之,男夫120亩、妇人60亩)以供耕作……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妻,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贷志》
【材料二】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天下皆天父皇上帝一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保暖矣。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三】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法……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
【材料四】2007年5月13日上午,在湘潭县泉塘子镇“湖南超级杂交稻种三产田年产工程示范基地”的稻田旁,棋盘村农民陈德云这样对记者说:“我们农民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光明日报2007年5月23日报道
请回答:

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实行的是什么土地制度?有何特点?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丽中国”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融合,彰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材料生态文明建设呼唤富于时代精神的消费理念。近代以来,西方社会有人推崇消费主义,强调消费可推动经济增长,鼓励人们无节制消费,把消费和占有更多物质财富作为人生成功的标志。消费主义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中国传统社会崇尚勤俭节约,提倡节省实用,主张节制消费。勤俭节约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内涵与时俱进。当代中国,人们对勤俭节约有了新的认识。
同学们经过合作探究认为,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勤俭节约的时代内涵应是:尊重、爱惜劳动成果;适度消费;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
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指出消费主义的错误。


我来回答:

购买搜题卡查看答案
[会员特权] 开通VIP, 查看 全部题目答案
[会员特权] 享免全部广告特权
推荐91天
¥36.8
¥80元
31天
¥20.8
¥40元
365天
¥88.8
¥188元
请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点击支付即表示同意并接受了《购买须知》
立即支付 系统将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订单号: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恭喜您,购买搜题卡成功
重要提示:请拍照或截图保存账号密码!
我要搜题网官网:https://www.woyaosouti.com
我已记住账号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