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培训考试
题目详情:
发布时间:2023-10-10 01:31:36

[单项选择]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 )。
A. 兼相爱,交相利
B. 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C. 学而优则仕
D. 明人伦

更多"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 )。"的相关试题:

[判断题]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名词解释]教育目的
[单项选择]认为教育目的和手段是不可分割的部分,反对课程作为一套活动或预先设定的目标的是()
A. 麦克唐纳
B. 杜威
C. 坎萨斯
D. 博比特
[单项选择]福禄倍尔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
A. 遵循儿童的自然成长规律
B. 全面发展
C. 唤醒人的内在精神本质
D. 发现儿童的“生命的法则”
[简答题]教育目的结构
[单选题]永恒主义者认为,实现教育目的的最好途径是
A.名著课程和教材
B.游戏活动
C.课堂教学
D.社会实践
[单项选择]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认为,国家的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造就公民,这种教育目的观的价值取向是()。
A. 社会本位
B. 科学本位
C. 伦理本位
D. 个人本位
[简答题]关于人的本性问题,我国古代思想家作过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一个人如果没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就不能说是个人。恻隐之心是仁的萌芽,羞恶之心是义的萌芽,辞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有这四种萌芽,懂得并把它们扩充起来,便足以安定天下;假如不扩充,便连赡养父母都不行。 材料2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生而好利,顺其发展,争夺生而辞让亡;生而憎恶,顺其发展,残生而忠信亡;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顺其发展,礼义、礼法亡。如果放纵人的本性,顺其人的情欲,就必然产生争夺、破坏礼义、天下大乱。因此,圣人就用法规礼义教化引导人的本性,这样,才会出现辞让、符合礼义的行为,使天下得以治理。 材料3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请回答: (1)比较材料l、2、3,分别指出其不同观点。 (2)材料l、2的合理的积极因素。 (3)材料l、2的共同缺陷。
[单项选择]德国教育家凯兴斯坦纳曾提出过"造就合格公民"的教育目的,这种教育目的属于()。
A. 个人本位论
B. 社会本位论
C. 集体本位论
D. 个别差异性
[单选题]在教育发展史上,将教育目的区分为内在目的和外在目的的教育家是
A.美国的布卢姆
B.中国的邓小平
C.德国的马克思
D.美国的杜威
[单项选择]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多次变化,说明了教育目的受 ____
A. 文化传统的制约
B.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制约
C. 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
D. 外国教育目的的制约
[判断题]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下》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一句,而且这两个字在当时就成 为一个具有确定含义的词。
A.正确
B.错误

我来回答:

购买搜题卡查看答案
[会员特权] 开通VIP, 查看 全部题目答案
[会员特权] 享免全部广告特权
推荐91天
¥36.8
¥80元
31天
¥20.8
¥40元
365天
¥88.8
¥188元
请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点击支付即表示同意并接受了《购买须知》
立即支付 系统将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订单号: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恭喜您,购买搜题卡成功
重要提示:请拍照或截图保存账号密码!
我要搜题网官网:https://www.woyaosouti.com
我已记住账号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