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1)751年,教皇与西欧新兴封建主法兰克国王结盟,支持法兰克王矮子丕平篡夺王位后,后者在754年战胜意大利北部伦巴德人时,强迫伦巴德人把侵占的意大利中部的一片领土交给教皇,教皇从756年起,在这片领地上形成了一个世俗国家,俗称“教皇国”。这样,教皇在宗教权力之外,又获得了相当大的世俗权力,为以后神权与王权的斗争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力量。
(2)教皇尼古拉斯一世在位(858~867年)时出现了不经教皇批准不得罢免和选举主教的理论,教皇成为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仲裁者。但其后教廷权力衰落,教皇先后受制于法兰克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3)随着11世纪欧洲经济的增长,教会的经济力量越来越大,逐渐想摆脱世俗政权的控制,表现为这个时期兴起的教会内部的改革运动——克吕尼运动。改革者要求严格教会管理,反对世俗政权对教会的操纵。克吕尼运动加强了教会的组织力量,最后由改革者与教廷建立起联系,而打破了数世纪以来政教之间虽有矛盾但相安无事的局面。1073年,克吕尼修道院修士希尔得布兰德当选为教皇,即教皇格里高利七世,由此开始了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分庭抗礼。
(4)克吕尼运动加强了教皇的势力,引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与教皇争夺主教叙任权的斗争。亨利四世被迫在卡诺莎城堡悔过,这一事件意味着罗马教廷权力达到顶峰。此后教皇与皇帝间的斗争长期不息,直到1122年缔结《沃尔姆斯宗教协定》之后才告结束。按照协定,皇帝放弃主教叙任权,主教由教士选举产生,但皇帝有权出席选举,并在有争议时作出最后的决定,教皇则将授予新主教权标,而以象征领地和行政权力的重要特权让与皇帝。
(5)13世纪初,教皇英诺森三世积极参与欧洲各国的政治斗争,曾迫使英国、丹麦、葡萄牙、瑞士等国王称臣。发动过第四次十字军东征,镇压异端阿尔比派,批准天主教多明我会与方济各会成立,1215年主持召开第四次拉特兰公会议。教权此时如日中天,盛极一时。
(6)此后随着西欧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教皇权力日渐衰落。1305到1378年,腓特烈二世逼得教廷远避法国,从而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阿维农之囚”,教会权更是一蹶不振。
(7)1410年形成三个教皇鼎立的局面。1417年康斯坦茨宗教会议罢黜了在位的3个教皇,另选马丁五世为教皇,教会复归统一。
(8)16世纪,欧洲爆发宗教改革运动,教皇地位进一步削弱。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26年攻陷罗马以后,之后的历代教皇实际已经不敢公开反对世俗君主的政治活动了。
我来回答:
最新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