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单项选择]
当油藏中存在气顶时,油层压力不足以使油藏中所含的天然气全部溶解在石油里,此时地层压力一定()饱和压力。
A. 高于
B. 小于
C. 等于
D. 大于
参考答案:C
第2题:
[多选题]高压设备符合下列( )条件,可由单人值班或单人操作。A.室内高压设备的隔离室设有遮栏遮栏的高度在1.7m以上,安装牢固并加锁者
B.室内高压断路器(开关)的操动机构(操作机构)用墙或金属板与该断路器(开关)隔离
C.室内高压断路器(开关)装有远方操动机构(操作机构)者
D.室内高压设备的隔离室设有遮栏,遮栏的高度在1.5m以上,安装牢固并加锁者
参考答案:ABC
第3题:
[判断题]流量控制调节系统,仅采用PI调节作用,不采用PID调节作用的原因是因为流量信号脉动幅度小,频率高,如果加上微分作用,调节器会出现频繁波动,反而影响了调节质量。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A
第4题:
[多选题]关于利用个人安全绳紧急逃生操作要求正确的是?A.锚点制作要牢固
B.个人安全绳在安全钩或腰带环扣上缠绕必须两圈以上
C.在出窗台时,右手必须先抓住窗台内侧,待身体安全出窗台后再抓牢安全钩下部绳索
D.紧急情况下,可利用携带的撬棍等工具制作锚点
参考答案:ABCD
第5题:
[单选题]跑步摆臂时,两拳内侧各距衣扣线约 ( ) 厘米。A.5
B.10
C.15
D.20
参考答案:A
第6题: [单项选择]
患者SAS评定得60分提示其存在()。A. 无明显焦虑
B. 轻度焦虑
C. 中度焦虑
D. 重度焦虑
E. 极重度焦虑
参考答案:D
第7题: [单项选择]在OSI网络管理标准中,将网络管理分为系统管理,层管理和层操作。在
(41) 中提出了故障管理,配置管理,计费管理,性能管理和安全管理。其中
(42) 保证网络不被非法使用。
A. 系统管理
B. 层管理
C. 层操作
D. OSI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在OSI网络管理标准中,系统管理提出了故障管理、配置管理、计费管理、性能管理和安全管理。答案为A。
第8题:
[单选题]公司的人力资源部最近发一则通知:除非你在调休之前提交申请,否则按旷工处理。以下哪项判断的含义与上述通知不同?
A.只有在调休之前提交申请才不会按旷工处理
B.如果在调休事前提交申请,就不会按旷工处理
C.如果没有按旷工处理,那么在调休之前就提交了申请
D.如果没有在调休事前提交申请,那么就按旷工处理
参考答案:B
第9题: [单项选择]
男性,39岁,患病3周,有持续性高热、心动过缓、腹胀、腹泻,因中毒性休克死亡。尸体检查发现弥漫性腹膜炎,回肠孤立和集合淋巴小结肿胀、坏死和溃疡形成,脾肿大。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 细菌性痢疾
B. 中毒型痢疾
C. 伤寒
D. 阿米巴痢疾
E. 急性肠炎
参考答案:C
第10题:
[判断题]( )自信心越强,心理素质越好,其宽容的量度也就越高。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A
第11题:
[判断题]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智能变电站中,继电保护及与之相关的设备、网络等应按照双重化原则进行配置,双重化配置的继电保护之间可以有电气联系。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B
第12题: [名词解释]
水墨平衡参考答案:
在一定的印刷速度和印刷压力下,调节润湿液的供给量,使乳化后的油墨所含润湿液的体积比例在15%~26%之间,形成油包水程度轻微的W/O型乳化油墨,以最少的供液量与印版上的油墨量相抗衡。
第13题:[单选题]
[知识点:病情观察]患者男性,66岁,刚心房纤维颤动入院,护士在测脉搏前推断患者的脉搏最可能为
A.间歇脉
B.二联律
C.三联律
D.绌脉
E.洪脉
参考答案:D
第14题:
[判断题]生产经营单位接收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学生实习的,应当对实习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学校提供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B
第15题:
[单选题]《市政工程施工安全检查标准》规定,顶管施工一次掘进距离大于( )m时,应采用中继间技术。A.50
B.100
C.150
D.200
参考答案:B
第16题:
[单选题] 伯努利方程适用于A. 低速气流
B. 高速气流
C.适用于各种速度的气流
参考答案:A
第17题:
[单选题]在Windows 7中,可以通过____进行系统硬件配置。A.控制面板
B.回收站
C.附件
D.系统监视器
参考答案:A
第18题:
[多选题]本规程适用于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各单位所管理的运用中的()及相关场所。A.配电线路、设备
B.变电站内配电设备
C.用户配电设备
D.发电厂内低压配电设备
E.略
F.略
参考答案:AC
第19题:
[单选题]进行心肺复苏法时,如有担架搬运伤员,应该持续做心肺复苏,中断时间不超过( )s。A. 5,
B. 10,
C. 30,
D. 60
参考答案:A
第20题:
[单选题]全自动车钩重对中角度为( )。
A.10°
B.15°
C.12°
D.13°
参考答案:B
第21题:
[简答题]简述CR400AF动车组空气制动切除操作。参考答案:1.切除空气制动供风:
关闭直流柜内“制动缸隔离”塞门(红色手柄,手柄与管路平行为打开,垂直为关闭),切除本车空气制动,确认“制动缸隔离”塞门风口将制动缸内压缩空气排空(排风声音从有到无)。
2.检查制动缸压力:
随车机械师通知司机通过HMI屏确认[制动主界面]对应车辆空气制动显示切除,且[制动信息]界面对应车制动缸压力为0kPa。
第22题: [多项选择]
虹膜睫状体挫伤可引起()A. 调节异常
B. 虹膜根部离断
C. 前房角后退
D. 外伤性散瞳
E. 外伤性虹膜睫状体炎
参考答案:A, B, C, D, E
第23题:
[判断题]( )BF003柴油机排气门早开是为了进行自由排气并减少排气行程所消耗的功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A
第24题:
[单选题]把物质理解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A.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B.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C.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
D.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参考答案:B
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宇宙间一切都是物质的,精神也是物质的。A项错误。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把金、木、水、火、土看做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础等。B项正确。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它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把物质的属性归结为原子的属性。C项错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D项错误。
第25题:
[单选题] 严禁在线间距小于( )的上下行正线间、岔区警冲标外方、邻线股道内避车。A.3米
B.2米
C.5
D.6.5米
参考答案:D
第26题:
[单选题]工地职工宿舍冬季要重点预防()A.偷盗
B.爆炸
C.食物中毒
D. 煤气中毒
参考答案:D
第27题: [单项选择]
You'd better write down her number and address ______ you should need them.
A. unless
B. in case
C. on condition that
D. if only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解析] A项与not连用;B项意为“一旦”;C项意为“倘若”;D项意为“要是……有多好啊”。故本题答案为C。
第28题: [单项选择]
搬运密封的浓酸或浓苛性碱溶液的坛子时,应将坛子放在牢固的木箱或框篮内(口朝上),并用软物塞紧。木箱和框篮上应有牢固的把手,由二人搬一个坛子,不准由一个人单独搬运。用车子和抬箱搬运时必须将木箱或框篮稳固地方在车子或抬箱中,或加以捆绑。()用肩扛、背驮或抱住地方法搬运坛子。
A. 一般不得
B. 禁止
C. 不准
参考答案:B
第29题:
[单选题]孕妇,32岁,停经34周。近一周下肢水肿,头昏,视物模糊,血压150/100mmHg,尿蛋白(+),听胎心音正常。首选的治疗原则是
A.积极治疗至38周时终止妊娠
B.积极治疗并等待自然分娩
C.积极治疗24~48小时终止妊娠
D.立即人工破膜并用缩宫素引产
E.积极治疗同时立即剖宫产
参考答案:C
第30题:
[单选题]客户关系管理(CRM)的核心是( )。A.管理
B.客户
C.关系
D.企业
参考答案:B
第31题:
[单选题]防洪线路中断后,调度部门根据现场情况,根据“( )”的原则调整列车运行,优先放行进京、进沪、进穗的旅客列车,组织压缩晚点旅客列车晚点时分,重点掌握动车组、旅客列车、重点列车及抢险救灾列车的运行情况,组织旅客列车停运、折返、加开或迂回运输,妥善安排旅客列车、货物列车停车待令处所。
A.先客后货
B.先货后客
C.先重点后一般
D.先快车后慢车
参考答案:A
第32题: [判断题]
膳食纤维即为非淀粉多糖。参考答案:对
第33题: [多项选择]
数字式超声波检测仪具有哪两种声时测读方式()。A. 自动游标
B. 手动游标
C. 自动测读
D. 手动测读
参考答案:B,C
第34题:
[单选题]延长作业时间最长不超过()分钟,超过30分钟向维调申请按抢修办理。A.40
B.20
C.15
D.30
参考答案:D
第35题:
[判断题]不停电跨越作业,跨越架上最后通过的导线、地线、引绳或封网绳等,应留有绝缘绳做控制尾绳,防止滑落至带电体上。( )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A
第36题: [单项选择]
交流电的()与周期互为倒数。A. 角频率ω
B. 频率厂
C. 平均值
D. 有效值
参考答案:B
第37题:
[填空题]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___)保护工程。
参考答案:黑土地
李克强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讲话2021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