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题目详情:
发布时间:2023-10-21 09:52:26

[多项选择]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多次要求中共派代表赴重庆谈判的目的是()
A. 敷衍国内外舆论,掩盖战争准备
B. 诱使中共交出政权和军队
C. 拖延时间做好内战准备
D. 实现和平民主
E. 实现中国统一

更多"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多次要求中共派代表赴重庆谈判的目的是()"的相关试题:

[单项选择]抗战胜利后,经过重庆谈判国共双方为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而达成的协议是()。
A. 《双十协定》
B. 《共同纲领》
C. 《抗战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
D. 《对目前时局的宣言》
[单项选择]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举行的和平谈判有()
①重庆谈判
②北平谈判
③南北议和
④西安谈判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单项选择]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经过重庆谈判,于1945年10月10日签署了(),即双十协定。
A. 《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B. 《国共停战协定》
C. 《和平建国纲领》
D. 《对目前时局的宣言》
[单项选择]造成抗战时期蒋介石集团政治态度两面性的主要原因是()
A. 日本灭亡中国的方针没有改变
B. 中国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
C. 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D.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相互作用
[单项选择]抗战相持阶段,造成蒋介石政治态度两面性的主要原因是()
A. 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
B. 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C. 正面战场的连续失败
D.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相互作用
[单项选择]1938年冬的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上,蒋介石提出新的抗战策略:“政治重于军事,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变敌后方为其前方,用三分之一力量于敌后方。”次年,国民党军队即变更了战斗系列,三分之一用于正面战场,三分之一进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三分之一在后方整训。以上材料表明()。
A. 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国民党军队抗战的主要战场
B. 国民党的抗战路线与中共趋向一致
C. 国民党亦认识到建设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性
D. 国民党敌后抗战亦取得重大战果
[单项选择]蒋介石的庐山讲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此讲话发表于()
A. 华北事变之前
B. 西安事变之前
C. 七七事变之后
D. 八一三事变之后
[单项选择]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打着“和平建国”旗号,坚持内战独裁方针的根本原因是()。
A. 在美国的帮助下建立人民政权
B. 消灭人民革命力量
C. 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
D. 国共两党亲密合作
[单项选择]

南京失守后的第三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国民书》,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我全国同胞能晓然于敌人之鲸吞无可幸免,父告其子,兄勉其弟,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堡垒,以制敌之死命。”可见他已经认识到()
①中国的对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抗战
②必须以空间换时间来争取胜利
③民心团结的重要性
④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是抗战主战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
[单项选择]蒋介石在1937年南京失守后发表告国民书,声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扩大强固之民心。”这说明()
A. 国民党决心与共产党合作抗日
B. 国民党统治中心转向农村
C. 国民党决定开辟敌后抗日战场
D. 国民党号召国民奋起抗日
[单项选择]1938年,蒋介石发布《告全国军民书》:“我国抗战之根据,本不在沿江沿海浅狭之交通地带,乃在广大深长之内地……吾同胞须知此次兵力之转移……决不可误为战争之失利与退却。盖抗战军事胜负之关键,不在……一地之得失,而在保持我继续抗战持久之力。”上述言论的直接背景是()
A. 平津沦陷,民族危机加深
B. 上海失守,华东局势危急
C. 南京失陷,国民政府迁都
D. 武汉失守,相持阶段来临
[单项选择]蒋介石密电:“徐州李长官、李副长官并转所属各总司令、各军团长、各军、师长:查第二期抗战开始以及我备战区本运动战、游击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之最高原则,以攻为守指导作战,屡遏凶焰,挫被顽敌,士气振奋精神日旺。台庄胜利足为表征。”下面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第二期抗战开始”表明当时抗日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
B. 中国军队采用了运动战与游击战相结合的作战方式
C. 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D. 台儿庄战役创下了国共合作抗战的典范
[单项选择]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教育部组织历史专家进行了认真研究,教材修改要求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强调()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应在课程教材中予以系统、准确体现。
A. “七七事变”
B. “九一八事变”
C. “西安事变”
D. “虹桥事变”
[简答题]抗战初期关于文艺与抗战关系以及抗战文艺公式化、概念化问题的论争。
[名词解释]抗战文艺运动
[名词解释]长城抗战驻守
[名词解释]抗战建国纲领

我来回答:

购买搜题卡查看答案
[会员特权] 开通VIP, 查看 全部题目答案
[会员特权] 享免全部广告特权
推荐91天
¥36.8
¥80元
31天
¥20.8
¥40元
365天
¥88.8
¥188元
请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点击支付即表示同意并接受了《购买须知》
立即支付 系统将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订单号: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恭喜您,购买搜题卡成功
重要提示:请拍照或截图保存账号密码!
我要搜题网官网:https://www.woyaosouti.com
我已记住账号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