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题目详情:
发布时间:2023-09-27 13:07:12

[单项选择]

融会中西、纵贯古今的大师——徐悲鸿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并反西方艺术手法融入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首反映中国古老而美丽传说的乐曲,展现了中华文化鲜明风格和特点,成为中西文化融合实现文化创新的艺术典范。从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看出()
①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有生命力
②弘扬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重要环节
③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可以促进文化创新
④借鉴外来文化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更多"融会中西、纵贯古今的大师——徐悲鸿擅长素描、油"的相关试题:

[单项选择]

2012年3月,历时3个月的“徐悲鸿——现代中国绘画的开拓者”艺术展在美国丹佛圆满闭幕。徐悲鸿的历史巨作《田横五百士兵》和《愚公移山》代表了时代的精神,描绘出中国人民为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斗争的决心,许多美国观众为之震撼。材料表明()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优秀文化作品具有其特有的感染力
③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时代精神是文化创作的源泉和动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单项选择]油画传入我国已近百年,其画法已经融入到国画中。在近代,中国的画家把西方艺术手法融人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艺术风格。这说明()
A. 文艺作品的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B. 传统文化必须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C.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D. 各民族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促进文化创新
[单项选择]

徐悲鸿是融汇中西、纵贯古今的绘画大师,他擅长素描、油画和中国画。在创作中,他将西方艺术手法融入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这表明()
①文化创新的重要性②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重要性
③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的重要性④“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重要性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单项选择]

徐悲鸿把西方艺术手法融人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艺术风格。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中西文化融合实现文化创新的艺术典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①文化创新的重要性
②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重要性
③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④各民族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重要性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单项选择]

徐悲鸿是融汇中西、纵贯古今的艺术大师。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徐悲鸿艺术风格的形成和艺术成就的取得,对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启示是()
①批判传统,独领风骚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④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单项选择]中国现代绘画中融合中西绘画之长的中国画家徐悲鸿,将中国画传统笔墨技巧与西方绘画的写实画法结合起来,创造了中国画新的艺术境界。下列作品不属于徐悲鸿的作品是()
A. 《愚公移山》
B. 《奔马》
C. 《狼牙山五壮士》
D. 《田横五百士》
[单项选择]学术界把明末以后称作“中西文化融会期”。促使这一“文化融会期”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 新航路的开辟与殖民扩张
B. 明朝国力的强盛
C. 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D. 郑和下西洋的推动
[单项选择]学术界把明末以后称作“中西文化融会期”。促成这一“文化融会期”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 新航路的开辟与殖民扩张
B. 明朝国力的强盛
C. 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D. 郑和下西洋的推动
[单项选择]吴冠中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他的作品兼容中西、个性突出,具有创新意识和时代特色。据此回答下列问题。“风筝不断线”是吴冠中进行艺术创作的原则,他将从生活中升华了的作品比作“风筝”,“风筝”升空要高,但不能断线,因为那是与人民的感情之线,是启示作者灵感的生活之线,这生活的源头不能断,要时刻默念着自己的中国心、民族情、乡土音。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C.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D. 只有来自实践的认识才能促进实践的发展
[名词解释]纵贯研究
[单项选择]20世纪70年代,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不得不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集团在美国威望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这里的“转折”是指()
A.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B.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中日邦交关系正常化
D. 苏联的实力超过了美国
[单项选择]我国学者罗荣渠教授认为:“从表面上看,帝国主义侵略论似乎是反西方中心论的,但如果只承认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忽视了中国的历史特点和国情特点,把内部问题简单地归之于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的屈服投降,而排除这一复杂历史过程中的多样性选择,实质上仍是一种隐蔽的西方中心论。”下列对该学者观点的解读,不恰当的是()
A. 帝国主义侵略是引起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主导因素之一
B. 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C. “帝国主义侵略论”掩盖了中西方文明之间复杂的矛盾运动
D. 反帝反封建斗争对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起着决定性作用
[简答题]

明清以来在中西文化交流与融会的过程中,基督教传教士发挥了无以替代的作用。
材料一:1583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1601年获明神宗恩准在北京传教,1610年逝世。葬礼由徐光启主持,一位太监问内阁首辅叶文忠:“自古皆无赐葬,何独厚于利子?”叶答:“学问有一如利子者乎?姑无论其它事,即译《几何原本》一书,便宜赐葬地矣。”
——叶行军《党校内的宗教墓碑》
材料二:19世纪60、70年代,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1870年,英国人李提摩太来华传教,遇到华北饥荒,投入到赈济灾荒的慈善活动中。1891年,李提摩太投入到广学会的工作中,通过办《万国公报》和出版书籍,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思想启蒙机构。……他发现了变法维新的严重问题,告诫康、梁等维新人士注意变法的节奏。
——文风《上帝的使者——李提摩太在中国》
材料三:1919年,美国传教士司徒雷登创办燕京大学。他认为大学的核心就是思想自由、学术自由。他对有名望、有真才实学者,登门拜访,高薪聘用,如陈寅恪、谢冰心、钱玄同等。1949年8月,作为美国驻华大使的司徒雷登被迫回到美国。1955年他写下遗嘱,希望死后将他的骨灰送回中国。1960年,《别了,司徒雷登》被选入《毛泽东选集》,注释中说他“积极支持国民党反动政府进行反人民的内战”。
——据秦海《一个完整的司徒雷登》整理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利玛窦来华文化交流的背景?据材料一指出利玛窦获得“赐葬”的原因。徐光启把利玛窦介绍的西方科技思想和方法写进了他的哪部著作?
[判断题]诗、书、画、印结合,既是中国绘画的一个基本技法,又是欣赏中国绘画应掌握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国绘画区别于西方绘画的重要内容之一。
[判断题]中国画类型有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
[单项选择]中国画在其发展过程中,融入了西方画的手法;但是中国画毕竟是中国画,它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特色。这说明()
A. 实现文化的发展就必须毫无保留地继承传统文化
B. 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最优秀的文化
C. 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D. 借鉴外国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我来回答:

购买搜题卡查看答案
[会员特权] 开通VIP, 查看 全部题目答案
[会员特权] 享免全部广告特权
推荐91天
¥36.8
¥80元
31天
¥20.8
¥40元
365天
¥88.8
¥188元
请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点击支付即表示同意并接受了《购买须知》
立即支付 系统将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订单号: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恭喜您,购买搜题卡成功
重要提示:请拍照或截图保存账号密码!
我要搜题网官网:https://www.woyaosouti.com
我已记住账号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