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左传》记载晋国大夫赵简子曾于公元前493年作战时宣誓说:“克敌者,上"的相关试题:
[单项选择]《左传》记载晋国大夫赵简子曾于公元前493年作战时宣誓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这反映出当时()
A. 分封制遭到破坏
B. 分封等级秩序变动
C. 县的面积比郡大
D. 郡县行政组织出现
[单项选择]《左传》记载,晋国赵鞅率军与郑国交战于铁,临战发表誓词:“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这反映出当时晋国()
A. 分封制度受到冲击
B. 郡县制度全面推行
C. 郡的地位比县高
D. 赵鞅是其最高统治者
[单项选择]据《左传》记载,晋国上卿赵简子规定:“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此项举措冲击的制度有()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世袭制
D. 郡县制
[单项选择]晋国的赵简子曾于公元前493年宣布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据此信息你能得出的明确的结论是()①春秋时期已有县、郡的设置②这个时候县的建制高于郡③县与郡之间有相统属的关系④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单项选择]公元前403年,晋国三位大夫自立为诸侯,分裂晋国。史称“三家代晋”,其中不属于取代晋国的国家是()
A. 燕国
B. 韩国
C. 赵国
D. 魏国
[单项选择]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以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三个异姓贵族取代姬姓晋国)作为春秋战国分期的标准,这反映出司马光认为()
A. 礼制的破坏是当时历史分期的重要标志
B. 三家分晋是历史的进步
C. 三家分晋宣告分封制结束,封建制确立
D. 应该维护西周的分封制
[单项选择]春秋时期,晋国的赵简子宣布:“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这表明春秋时()
A. 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
B. “县”隶属于“郡”的地方行政体制普遍建立
C. 中央以察举制方式任命郡县长官
D.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初步确立
[单项选择]晋国上卿赵简子曾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材料反映了当时()。
A. 自然经济开始形成
B. 士农工商等级森严
C. 出现以郡统县的制度
D. 血缘政治受到冲击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513年,晋国铸造铁鼎,并在鼎上铸上范宣子所制定的“刑书”,公之于众,这件事引起了孔子的责难。孔子说:“晋国将因为这次铸刑鼎而灭亡了。原因是铸造刑鼎,让老百姓从鼎上就能看到法律条文了,他们还能再尊敬那些贵人?贵贱等级没有了,还怎么治理国家呢?”
公元前452-前450年,罗马陆续编订了十二个法表,镌刻在十二块铜牌上,公布于罗马广场。史学家认为“这是平民的胜利”。
请回答:
结合材料分析孔子对晋国“铸刑鼎”持何态度?其理由是什么?
[单项选择]春秋时期,秦国有“伐邦、冀戎,初县之”、“初县杜、郑”;晋国有“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等资料。这说明()
A. 郡县设置与秦统一六国有关
B. 郡的地位远远高于县
C. 郡和县的设置在各国推广
D. 分封制的衰落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513年,晋国铸造铁鼎,并在鼎上铸上范宣子所制定的“刑书”,公之于众,这件事引起了孔子的责难。孔子说:“晋国将因为这次铸刑鼎而灭亡了。原因是铸造刑鼎,让老百姓从鼎上就能看到法律条文了,他们还能再尊敬那些贵人?贵贱等级没有了,还怎么治理国家呢?”
公元前452-前450年,罗马陆续编订了十二个法表,镌刻在十二块铜牌上,公布于罗马广场。史学家认为“这是平民的胜利”。
请回答:
“晋铸刑鼎”与罗马镌刻“十二铜表法”意义的共同点是什么?
[单项选择]《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这一税制改革()
A. 增加了周王室的赋役收入
B. 加速了土地所有制的变革
C. 剥夺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
D. 以法律手段稳固了井田制
[单项选择]
公元前28年,史籍曾记载“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据此回答下题。
“黑气”所指及其所在的太阳外部结构搭配正确的是()
A. 黑洞——太阳内部
B. 耀斑——色球层
C. 黑子——光球层
D. 日珥——日冕层
[单项选择]公元前28年,曾有记载:“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种现象发生在太阳大气层中的是()
A. 光球层
B. 色球层
C. 日冕层
D. 大气层外层
[单项选择]公元前11世纪记载妇科用药的成书是()
A. 《诗经》和《山海经》
B. 《易经》
C. 《史记·楚世家》
D. 《列女传》
E. 《曲礼》
[单项选择]《国语•晋语》中记载,晋国范中行氏的子孙,因避祸逃亡出国,“将耕于齐”,自耕而食。有人就大加指责,说不该将祭祀的牲畜用来耕地。材料主要反映了()
A. 春秋时期牛耕已经出现
B. 晋国农业生产技术比齐国先进
C. 传统的保守思想是先进技术传播的阻碍
D. 牛耕技术还不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