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学历类考试 > 大学公共基础课
题目详情:
发布时间:2023-10-23 19:51:12

[单项选择]《我们肚子里的食客》和《拣麦穗》两篇课文的相同之处是()
A. 关于食物问题
B. 作家籍贯相同
C. 情感真挚
D. 行文有铺垫

更多"《我们肚子里的食客》和《拣麦穗》两篇课文的相同之处是()"的相关试题:

[单项选择]《拣麦穗》的作者是()。
A. 史铁生
B. 余秋雨
C. 张洁
D. 宗璞
[单项选择]《拣麦穗》一文的作者是()
A. 张洁
B. 史铁生
C. 沈从文
D. 余秋雨
[简答题]阅读《短文两篇》中第二篇《第一次真好》的教学片段,完成问题。教师导入新课后,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默读结束后,学生开始提问:生1:“作者看到柚子树,为什么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生2:“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生3:“为什么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生4:“为什么作者觉得刚孵出来的雏鸟的样子很难看?”生5:“为什么说第一次真好?”生6:“作者为什么看到刚孵出的雏鸟吃不下饭?”共有15个学生提出了问题(有些问题是重复的),在所有学生不再举手提问时,教师问:“谁能回答刚才同学提出的问题?”教师的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举手回答:生1:“因为作者生长在都市,第一次看到柚子树,所以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生2:“因为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的样子很难看,所以吃不下饭。”在教师“好”“很好”的赞扬声中,有10多名学生对前面同学提出的问题作了回答(有些回答是重复的)。下课铃响后,教师小结完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后,结束了这篇课文的教学。请对以上教学片段作出评析,并说明教师应该如何组织教学。
[填空题]1898年张之洞发表了《劝学篇》,《劝学篇》共分内、外两篇,其中内篇主要谈(),宗旨是(),外篇主要谈(),宗旨是()。
[单项选择]《我们肚子里的食客》一文,语言生动形象,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目的是()
A. 塑造形象,认识特征
B. 说明本质,抒发感情
C. 塑造形象,抒发感情
D. 认识特征,说明本质
[单项选择]()俞文杰为《聊斋志异》撰写了两篇《跋》,最长的一篇是多少字?
A. 143
B. 183
C. 225
D. 259
[单项选择]《大学》和《中庸》是()中的两篇。
A. 《论语》
B. 《孟子》
C. 《礼记》
D. 《国风》
[单项选择]小学生董军因为上午语文课不能完整背诵课文,李老师罚他当天放学前抄课文20遍才能回家,小董只好利用午休和课外活动时间抄写,直到晚上七点才抄完,章老师的行为没有侵犯学生的()
A. 健康权
B. 休息权
C. 娱乐权
D. 不合理劳动权
[单项选择]

“狼牙山五壮士”中的两位英雄葛振林、宋学义的后人起诉洪某发表的两篇文章引导读者质疑“狼牙山五壮士”事迹,影响英雄的英勇形象。法院宣判原告胜诉。本案中洪某()
①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②应当向原告赔礼道歉
③侵犯了英雄的名誉权
④侵犯了原告的隐私权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单项选择]在学完一篇逻辑结构严密的课文以后,勾画出课文的论点论据的逻辑关系图以帮助理解和记忆。这种学习方法属于()
A. 精加工策略
B. 组织策略
C. 复述策略
D. 做笔记策略
[单项选择]阅读《云南的歌会》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师:同学们,上课!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有人用三句这样的话来评价它。第一句话,这篇课文的特色是多么鲜明啊。第二句话,这篇课文的片段的描写是多么生动啊。第三句话,这篇课文表现的生活是多么有趣啊。我们今天的学习就围绕这三句话来进行。对以上实录的分析,正确的是()。
A. 开场即道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学习内容,直入主题,简洁明晰
B. 教师研读教材能够做到独辟蹊径、高屋建瓴,也表现出了教师在课堂教学细节处理上运用的艺术,令人耳目一新
C. 教师一直自己讲课,没有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D. 教师将自己颇具个性化的研读所得,巧妙地传达给学生,在学生心中荡起了涟漪,引起了共鸣
[单项选择]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教师在学生通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归纳文意,最后板书这篇课文的结构:开篇寄思--往事回忆--结尾怀念。这时候有学生举手,提出既然课文题目是背影,那么可以以背影为线索,归纳为“不忘背影--描写背影--思念背影”。对这位学生的发言,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教师的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提炼和概括,并不是唯一答案,对文意的概括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B. 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表述.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发散思维能力
C. 文意归纳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关注文本,并言之有理就可以鼓励
D. 当课堂发生类似情况时,教师要予以正确指引,引导这位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层理解
[单项选择]针对课文的内容实际,通过对文中重点句、段的准确、透彻地剖析,分清课文层次,揭示层次关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中心的方法是阅读教学方法中的()。
A. 整体分析法
B. 线索梳理法
C. 语段分析法
D. 局部分析法
[单项选择]阅读下面初中七年级《短文两篇》中第二篇《第一次真好》的教学片段,按要求答题。教师导入新课后,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默读结束后,学生开始提问:生1:"作者看到柚子树,为什么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生2:"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生3:"为什么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生4:"为什么作者觉得刚孵出来的雏鸟的样子很难看?"生5:"为什么说第一次真好?"生6:"作者为什么看到刚孵出的雏鸟吃不下饭?"共有15个学生提出了问题(有些问题是重复的),在所有学生不再举手提问时。教师问:"谁能回答刚才同学提出的问题?"教师的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举手回答:生1:"因为作者生长在都市,第一次看到柚子树,所以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生2:"因为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的样子很难看,所以吃不下饭。"在教师"好""很好"的赞扬声中,有10多名学生对前面同学提出的问题作了回答(有些回答是重复的)。下课铃响后,教师小结完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后,结束了这篇课文的教学。以下是对上面教学片段的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A. 这节课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完全成了课堂的主角
B. 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作为一个主持人存在,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C. 学生"问答式"教学,解决了阅读中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D. 这节课缺乏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提出的多是虚假的问题,教学重点不突出
[多项选择]初读课文时,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读完之后将参考答案与自己所读的段落进行对照,那么从教育技术的角度考虑,在这一过程中,以下哪种方法没有体现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A. 教师口头叙述问题,学生读完后,教师说出答案
B. 教师提出问题时不加板书,而将答案板书于黑板上
C. 教师将问题板书于黑板上,答案由教师口头说明
D. 教师将问题以幻灯片形式显示,单击鼠标时显示答案
[简答题]

在一节语文课上,老师正在带领学生学习课文。该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说,冬天下雪了,大雪将整个原野都覆盖起来。清晨,很多动物都出来了,纷纷用自己的足或者爪子在雪地上画出了美丽的图画。老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青蛙和蛇没出来?不一会儿,有一个同学站起来回答说:因为青蛙和蛇没有毛衣,怕冷,所以没有出来。老师听了不高兴,用严厉的口吻说:不知道就不要乱说。让这个学生坐下后,又问全班同学,谁知道?这个时候,教室里安静极了,再也没有人回答,看到这种情形,老师说,我告诉你们,青蛙和蛇是冷血动物,冬天需要冬眠,所以不能出来。
问题:试运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必然联系的理论来评价这位老师教学的得失。


[单项选择]某位初中语文教师在讲授《山中访友》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道课堂练习:“朗读课文,想象课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回答下面的问题: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以下对其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教师设题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具体分析课文的语言和技巧
B. 第1问主要是让学生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点,理清思路
C. 第2问主要是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写作技巧
D. 两道小题的设计有重点、有层次,体现了教师巧妙的构思

我来回答:

购买搜题卡查看答案
[会员特权] 开通VIP, 查看 全部题目答案
[会员特权] 享免全部广告特权
推荐91天
¥36.8
¥80元
31天
¥20.8
¥40元
365天
¥88.8
¥188元
请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点击支付即表示同意并接受了《购买须知》
立即支付 系统将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订单号:

截图扫码使用小程序[完全免费查看答案]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恭喜您,购买搜题卡成功
重要提示:请拍照或截图保存账号密码!
我要搜题网官网:https://www.woyaosouti.com
我已记住账号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