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性,28岁,已婚,因持续发热17天,于2005年9月17日入院。
患者于9月1日开始突起畏寒,发热,体温38℃,自认为“感冒”,未经特殊治疗,3天后体温上升至39℃,感全身不适,到当地医院就诊检查:白细胞7×109/L,中性粒细胞0.62,嗜酸性粒细胞0.02,淋巴细胞0.35,经青、链霉素治疗无效于9月5日再去医院就诊,疑为“伤寒”,抽血作肥达反应,结果“H”1:80,“O”1:40,“A”1:40,“OB”(-),血象检查:白细胞6.7×109/L,中性粒细胞0.65,淋巴细胞0.35,改用氯霉素治疗无效。因体温持续不退,全身酸痛,当地医院加用地塞米松每日10mg静脉滴注两天后体温下降,9月9日又开始发热,体温达39.5℃,伴有腹胀,右下腹压痛,加用庆大霉素2支/天,共用3天,12日又退热回家,15日起发热,食欲不振,腹胀,再次加用地塞米松每天20mg静滴。17日晨大便呈暗红色,并感头晕,面色苍白,口渴,出冷汗,即以发热待查收住院治疗。
既往体健,家中无类似患者。
体查:体温38.5℃,脉搏20次/分,呼吸20次/分,BP80/50mmHg发育正常,急重病容,面色苍白,颈软,心律齐,无杂音,心率120次/分,肺部清晰,腹软,肝肋下1cm,质软,脾肋下1.5cm,右下腹部压痛,无腹水征,脊柱四肢无畸形。
患者,女性,28岁,已婚,因持续发热17天,于1995年9月17日急症入院。
患者于9月1日开始突起畏寒,发热,体温38.5℃,自认为“感冒”,未经特殊治疗,3天后体温上升至39℃,感全身不适,到当地医院就诊,外周血白细胞7×109/L,中性粒细胞0.62,嗜酸性粒细胞0.02,淋巴细胞0.35,经青、链霉素治疗无效于9月5日再去医院就诊疑为“伤寒”,抽血作肥达反应结果“H”1:80,“O”1:40,“A”1:40,“B”(-),血常规检查:白细胞6.7×109/L,中性粒细胞0.65,淋巴细胞0.35,改用氯霉素治疗无效。因体温持续不退,全身酸痛,当地医院加用地塞米松10mg/d,静脉滴注,2天后体温下降,9月9日又开始发热,体温达39.5℃,伴有腹胀,右下腹压痛,加用庆大霉素16万U/天,共用3天,12日又退热回家,15日起又发热,食欲不振,腹胀,再次加用地塞米松20mg/d静滴。17日晨大便呈暗红色,并感头晕,面色苍白,口渴,出冷汗,即以发热待查收住院治疗。既往体健,家中无类似患者。
患者,男,28岁,因持续高热、相对缓脉、腹胀、便秘等拟诊为“伤寒”,请问:
对此患者应采用何种隔离?护理操作中应遵守哪些隔离原则?患者,男性,19岁,农民。因持续发热,伴眼睑及颜面部水肿、全身肌痛2周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8.2℃,脉搏98次/分,全身轻度水肿,胸、背部皮肤见皮下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未闻异常,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全身肌肉压痛,以腓肠肌明显。外周血象白细胞14×10/L,嗜酸性粒细胞34%。生化检查肌酸磷酸激酶明显升高。
本病例的诊断最可能是( )
刘×,男,25岁,农民,因持续畏寒、发热14天,于2006年8月4日入院。
病人自诉6月1日突起畏寒、寒战、发热,体温波动在37.8~39.9℃,伴有全身不适、头痛、肌肉酸痛、咳嗽、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起病第3天到当地医院就诊。体格检查:T39.2℃,P102次/分,R26次/分;Bp100/75mmHg神清合作,全身皮肤可见弥漫性红色皮疹,压之褪色;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皮肤巩膜无黄染;心率102次/分,心尖区可闻及1~2级吹风样杂音;左下肺可闻及少许湿啰音,腹平软,肝未扪及;脾左肋下0.5cm,质软,边锐,有触痛;右臀部可见一3cm×4cm大小的脓肿。血常规:WBC11×109/L,N0.89。小便常规:WBC0~1(+)/HP。蛋白(++)。肝功能:ALT87.8U/L,GLO32.4g/L,TBIL19.3mmo1/L。肥达反应:H1:40,O1:80,A1:40,B1:40。经用青霉素320万U,庆大霉素(24万U/d)治疗5天,疗效不显,后改用菌必治(国产,2g/d)和林可霉素(1.2g/d)治疗5天效果欠佳,症状逐渐加重,出现黄疸、肝大,B超检查发现肝内有多个直径10~20mm的低密度灶。
该病人最有可能的诊断及诊断依据是什么?应与哪些疾病鉴别?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