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的相关试题:
[单项选择]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
A. 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B. “兼容并包”方针的提出
C.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D. 鲁迅发表《狂人日记》
[单项选择]下列关于20世纪初期新文化运动的说法,全都不正确的是( )。
①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新青年》的创办
②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北洋军阀独裁卖国
③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是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后期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
④1918年,新文化运动出现了新的发展,这里的“新”是指开始宣传俄国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
⑤后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⑥《民报》杂志连续五期用全部或大篇幅报道和评论了五四运动
A. ①③⑤
B. ③④⑥
C. ①②③④
D. ②⑤⑥
[判断题]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1919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
[多项选择]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包括()
A. 提倡民主和科学
B. 提倡白话文
C. 提倡新文学
D. 宣传男女平等和个性解放
[多项选择]1915年兴起的初期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有
A. 提倡民主和科学
B. 提倡个性解放
C. 提倡新文学
D. 反对专制和迷信盲从
[多项选择]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
A. 提倡民主和科学
B. 提倡白话文
C. 提倡新文学
D. 宣传男女平等和个性解放
[单项选择]1915年9月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 )。
A. 李大钊
B. 陈独秀
C. 胡适
D. 鲁迅
[简答题]
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先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冶“彻底否定冶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冶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冶,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冶。
——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多项选择]“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给封建的专制主义与伦理道德以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在于
A.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
B. 大力宣扬了民主与科学,启发了人们的民主主义觉悟
C. 为外国的各种思想流派传入中国打开了闸门
D. 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单项选择]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是
A.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
B.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
C.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运动
D. 从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文化运动
[单项选择]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
A. 民主和自由
B. 平等和博爱
C. 民主和科学
D. 理性和科学
[多项选择]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的不同之处有
A. 赋予民主和科学新的含义
B. 马克思主义宣传和工人运动相结合
C. 对科学共产主义作了全面的介绍
D. 反封建的目标与手段发生了变化
[单项选择]林存光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孔子观念的根本改变》指出,就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对孔子本人的真实态度而言,可一言以蔽之,即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人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对此观点解读最准确的是()。
A. 强调对孔子理性精神的批判性继承
B. 试图融合孔子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
C. 认为孔子思想代表了当时时代潮流
D. 表明当时中国人对孔子思想的主流态度
[单项选择]1915年9月,陈独秀在( )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A. 北京
B. 上海
C. 广州
D. 东京
[多项选择]早期新文化运动存在的弱点有
A. 离开社会环境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位置,且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
B. 片面地看问题,缺乏分析批判精神
C. 基本局限在知识分子的范围内
D. 有的人对资本主义持某种程度的怀疑和保留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