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招录类考试 > 党政公务员考试
题目详情:
发布时间:2023-12-18 22:32:46

[单项选择]我以“孟子式的固执”认为,孟子的那些令人肃然起敬的蓝图仅是他诱使诸侯王接受他“仁政”“王道”主张的诱果,是他整个劝、说计划的“末”,促使诸侯王放弃战争,施仁政,进而为民争得生之权利才是他整个劝、说活动的“本”,本末是不可倒置的。从这个层面讲,孟子是真正的具有“兼济天下”情怀的仁者,一个真正体现了儒家“仁者,爱人”主张的博爱之人。
根据作者的观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孟子主张仁政爱民
B. 孟子主张“仁政”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王道”
C. 作者执著地认为孟子是一个真正的仁者
D. 孟子推崇儒家思想

更多"我以“孟子式的固执”认为,孟子的那些令人肃然起敬的蓝图仅是他诱使诸侯王"的相关试题:

[单项选择]但我以“孟子式的固执”认为,孟子的那些令人肃然起敬的蓝图仅是他诱使诸侯王接受他“仁政”、“王道”主张的诱果,是他整个劝、说计划的“末”,促使诸侯王放弃战争,施仁政,进而为民争得生之权利才是他整个劝、说活动的“本”,本末是不可倒置的。从这个层面讲,孟子是真正的具有“兼济天下”情怀的仁者,一个真正体现了儒家“仁者,爱人”主张的博爱之人。
根据作者的观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孟子主张仁政爱民
B. 孟子主张“仁政”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王道”
C. 作者执著地认为孟子是一个真正的仁者
D. 孟子推崇儒家思想
[单项选择]西汉初年,在刘邦翦灭异姓诸侯王的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异姓诸侯王是______
A. 韩信
B. 英布
C. 吴芮
D. 彭越
[简答题]孟子
[判断题]20世纪90年代在丰台区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西汉诸侯王,即广阳王刘建的陵墓。( )P15
[判断题]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简答题]诸子百家:
孟子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扩充人固有的“善性”的过程。
[判断题]孟子被尊为亚圣,提出仁政的学说,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简答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没,曾子独得其传,传之子思,以及孟子,孟子没而无传。两汉而下,儒者之论大道,察焉而弗精,语焉而弗详,异端邪说起而乘之,几至大坏。
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张载作《西铭》,又极言理一分殊之旨,然后道之大原出于天者,灼然而无疑焉。仁宗明道初年,程颢及弟颐实生。及长,受业周氏,已乃扩大其所闻,表章《大学》、《中庸》二篇,与《语》、《孟》并行。于是上自帝王传心之奥,下至初学入德之门,融会贯通,无复余蕴。
迄宋南渡,新安朱熹得程氏正传,其学加亲切焉。大抵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凡《诗》《书》六艺之文与夫孔孟之遗言,颠错于秦火、支离于汉唐、幽沉于魏晋六朝者,至是皆焕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此宋儒之学所以度越诸子、而上接孟氏者欤!
——《宋史·道学传序》

材料二:
问:天道如何曰: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
如何是道于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妇上求。
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二程先生全书》

材料三: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其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朱熹《大学格物补传》

材料四:
“……今晦庵之学,天下之人,童而习之,既已人人之深,有不容于论辩者。而独惟象山之学,则以其尝与晦庵之有言,而遂藩篱之……故仆尝欲冒天下之讥,以为象山一暴其说,虽以得罪无恨。晦庵之学既已章明于天下,而象山犹蒙无实之诬,于今且四百年,莫有为之一洗者。使晦庵有知,将亦不能一日安享子庙庑之间矣。”
——王守仁
[简答题]关于人的本性问题,我国古代思想家作过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一个人如果没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就不能说是个人。恻隐之心是仁的萌芽,羞恶之心是义的萌芽,辞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有这四种萌芽。懂得并把它们扩充起来,便足以安定天下;假如不扩充,便连赡养父母都不行。
材料2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生而好利,顺其发展,争夺生而辞让亡;生而憎恶,顺其发展,残贼生而忠信亡;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顺其发展,礼义、礼法亡。如果放纵人的本性,顺其人的情欲,就必然产生争夺、破坏礼义、天下大乱。因此,圣人就用法规礼义教化引导人的本性,这样,才会出现辞让、符合礼义的行为,使天下得以治理。
材料3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请回答:
比较材料1、2、3,分别指出其不同观点。
[简答题]

关于人本性的问题,我国古代思想家做过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一个人如果没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就不能说是人。恻隐之心是仁的萌芽,羞恶之心是义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有这三种萌芽,懂得并它们扩充起来,便足以安定天下,假如不扩充,便连赡养父母都不行。
材料2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生而好利,顺其发展,争夺生而辞让亡;生而憎恶,顺其发展,残贼生而忠信亡;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顺其发展,礼仪礼法亡。如果放纵人的本性,顺其人的情欲,就必然产生争夺、破坏礼仪、天下大乱。因此,圣人就用法规礼仪教化引导人的本性,才能出现辞让、合礼仪的行为,使天下得以治理。
材料3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
请回答:
(1)比较材料l;2、3,分别指出不同点。
(2)材料1、2的合理的积极的因素。
(3)试指出材料1、2的共同缺陷。


[单项选择]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认为,为了使“民加多”,而且“天下之民至焉”,君王应持的正确态度是()。
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 王好战
C. 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D. 王无罪岁
[单项选择]孟子行政组织思想的核心是()
A. 义
B. 礼
C. 法
D. 仁

我来回答:

购买搜题卡查看答案
[会员特权] 开通VIP, 查看 全部题目答案
[会员特权] 享免全部广告特权
推荐91天
¥36.8
¥80元
31天
¥20.8
¥40元
365天
¥88.8
¥188元
请选择支付方式
  • 微信支付
  • 支付宝支付
点击支付即表示同意并接受了《购买须知》
立即支付 系统将自动为您注册账号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订单号:

请不要关闭本页面,支付完成后请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恭喜您,购买搜题卡成功
重要提示:请拍照或截图保存账号密码!
我要搜题网官网:https://www.woyaosouti.com
我已记住账号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