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以往的研究已经表明,吃巧克力增加了患心脏病的可能性。但是,一项新的更值"的相关试题:
[单项选择]以前的研究指出吃巧克力会增加患心脏病的可能。但是一项新的更值得信赖的研究表明吃巧克力不会增加这种可能。一旦这项研究成果公诸于世,巧克力的需求无疑会上升。
上述结论依赖于以下哪一项假设
A. 大多数吃大量巧克力的人不会患心脏病。
B. 虽然有些人相信吃巧克力会增加患心脏病的可能,但他们仍我行我素。
C. 一些听说吃巧克力会增加患心脏病可能的人不相信这条消息。
D. 现在一些想吃多少巧克力就吃多少的人是一些没听说过吃巧克力会增加患心脏病的可能的人。
E. 现在一些人限制自己吃巧克力的数量,仅仅是因为他们相信吃巧克力会增加患心脏病的可能。
[单项选择]以前有几项研究表明,食用巧克力会增加食用者患心脏病的可能性。而一项最新的、更为可靠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为:食用巧克力与心脏病发病率无关。估计这项研究成果公布之后,巧克力的消费量将会大大增加。
上述推论基于以下哪项假设
A. 大量食用巧克力的人中,并不是有很高的比例患心脏病。
B. 尽管有些人知道食用巧克力会增加心脏病的可能性,却照样大吃特吃。
C. 人们从来也不相信进食巧克力会更容易患心脏病的说法。
D. 现在许多人吃巧克力是因为他们没听过巧克力会导致心脏病的说法。
E. 现在许多人不吃巧克力完全是因为他们相信巧克力会诱发心脏病。
[单项选择]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短期摄入高脂食物有益心脏。研究人员在实验后期工引发老鼠心脏缺血性伤害,类似人心脏病发作时的情况。他们发现,高脂食物24小时、1周和2周的老鼠心脏组织受损状况比吃6周高脂食物的老鼠和“吃素”的老鼠轻70%。研究人员认为这是由于短期摄入高脂食物品可以使心脏肌肉获得更多能量,增强抵御伤害能力。他们认为短期摄入高脂饮食或可保护心脏机能。
以下哪项为真,最能支持题干的结论()
A. 高脂食物中所含有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人体所不可缺少的物质
B. 高脂食物可以使人体获得进行新陈代谢等活动所必须的物质和能量
C. 如果让老鼠“吃一天荤”后改“吃素”,它们心脏抵御伤害的能力比一开始就“吃素”的老鼠强
D. 要想降低患心脏病风险,应注意饮食平衡,适当摄入脂肪和胆固醇
[单项选择]男,58岁,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六年,疏于治疗,近因心律失常被诊为甲亢性心脏病,其出现可能性最多的心律失常是
A. 室上性心动过速
B. 室性早搏
C. 房室交界性早搏
D. 心房颤动
E. 心房扑动
[单项选择]下列哪种统计学方法适合于研究性别、吸烟、胆固醇水平、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病家族史对心脏病发病率的影响()。
A. Studentt检验
B. X2检验
C. 方差分析
D. 多变量分析
E. 线性回归分析
[单项选择]酗酒与高血压有明显的关系,并有导致心脏病的危险。但是,一项研究指出,每天只饮少量酒的人患心脏病的比例低于那些不饮酒的人。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有助于解释上文中表面上的矛盾现象
A. 大多数饮酒的人很注意他们的健康习惯,他们更愿意从事锻炼和采用富含营养的食谱。
B. 调查中那些不饮酒的人以前都是酗酒者,只是在调查前才停止的。
C. 有些每天饮少量酒的人承认他们有时也饮很多的酒。
D. 有些每天饮少量酒的人血压很高。
E. 在这两组被调查的人中,他们的年龄、性别、种族和经济地位都十分相似。
[单项选择]在一项队列研究中,非暴露组280名中28人患心脏病,暴露组300人中45人患心脏病,归因危险度为()
A. 0.25
B. 0.55
C. 0.5
D. 0.05
E. 0.15
[多项选择]以下心脏病属于左向右分流的心脏病有()
A. 房间隔缺损
B. 肺动脉口狭窄
C. 动脉导管未闭
D. 室间隔缺损
E. 法洛四联症
[单项选择]心脏病患者实施手术的死亡率是无心脏病者的
A. 2~3倍
B. 4~5倍
C. 6~8倍
D. 大于10倍
E. 相差不多
[单项选择]梅毒性心脏病
A. 肝脏收缩期搏动
B. Graham-Steell杂音
C. Austin-Flint杂音
D. 收缩中、晚期喀喇音
E. 胸骨左缘2肋间连续性机器样杂音
[多项选择]妊娠合并心脏病时,心脏病对妊娠的影响为()。
A. 心功能不佳的患者胎儿可缺氧,导致胎死宫内
B. 第二产程产妇屏气时肺循环压力和腹压升高,心脏负担加重
C. 第三产程子宫收缩增加了周围血循环阻力和回心血量
D. 妊娠期孕妇血容量逐渐增加约35%
E. 原心功能代偿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发生转化
[单项选择]
从临床诊断看下述病例的病原体,以哪种可能性最大?
男,40岁。患风湿性心脏病已10年,近一个月不规则发热,心尖部3/6级收缩期杂音,主动脉瓣舒张期叹气样杂音,肝脾肿大,右足拇趾发生坏疽,白细胞总数15.0G/L,尿常规(RBC++),血糖3.5mmol/L()
A. 草绿色链球菌
B. 霉菌
C. 肺炎球菌
D. 流感嗜血杆菌
E. 柯萨奇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