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端承桩在极限承载力状态下,桩顶荷载由( )承受。"的相关试题:
[单项选择]摩擦端承桩在极限承载力状态下,部分桩顶荷载主要由( )承受。
A. 桩端阻力
B. 桩侧摩阻力
C. 桩端承载力
D. 桩侧承载力
[单项选择]摩擦桩在极限承载力状态下,桩顶荷载由( )承受。
A. 桩端阻力
B. 桩侧摩阻力
C. 桩端承载力
D. 桩侧承载力
[单项选择]在极限承载力条件下,桩顶荷载有桩侧阻力承受的桩是()
A. 端承桩
B. 端承摩擦桩
C. 摩擦桩
D. 摩擦端承桩
[单项选择]桩基条件如下:①桩数n>3的端承桩;②桩数n≤3的端承桩;③桩数n>3的非端承桩;④桩数n≤3的非端承桩;⑤承台以下不存在可液化土,湿陷性黄土、高灵敏软土、欠固结土、新填土。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规定,群桩基础在下列( )组合情况下方可不考虑承台底土阻力。
A. ①③⑤
B. ②③
C. ②④⑤
D. ③⑤
[单项选择]受力形式为摩擦端承、端承摩擦桩在灌注混凝土前,沉渣或虚土厚度应≤ ( )。
A. 50mm
B. 100mm
C. 200mm
D. 300mm
[单项选择]计算基桩的竖向承载力设计值时,端承桩基和桩数不超过()的非端承桩基可不考虑群桩效应和承台效应。
A. 2根
B. 3根
C. 4根
D. 5根
[单项选择]对于端承桩打桩的入土深度控制应注意( )。
A. 以标高为主,以贯入度作为参考
B. 以贯入度为主,以标高作为参考
C. 仅控制贯入度,不控制标高
D. 仅控制标高,不控制贯入度
[单项选择]无洞口墙梁和开洞口墙梁在顶部荷载作用下,可采用( )进行分析。
A. 两种墙梁均采用梁—拱组合模型
B. 无洞墙梁采用梁—拱组合模型,开洞口墙梁采用偏心拉杆拱模型
C. 无洞墙梁采用偏心拉杆拱模型,开洞口墙梁采用梁—拱组合模型
D. 无洞墙梁采用梁—柱组合模型,开洞口墙梁采用偏心压杆拱模型
[单项选择]端承摩擦桩单桩竖向承载力发挥过程()。
A. (A) 桩侧阻力先发挥
B. (B) 桩端阻力先发挥
C. (C) 桩侧阻力、桩端阻力同步发挥
D. (D) 无规律
[单项选择]无洞口墙梁和开洞口墙梁在顶部荷载作用下,可采用( )结构模型进行分析。
A. (A) 无洞口墙梁采用梁—拱组合模型,开洞口墙梁采用偏心拉杆拱模型
B. (B) 无洞口墙梁采用偏心拉杆拱模型,开洞口墙梁采用梁—拱组合模型
C. (C) 两种墙梁均采用梁—拱组合模型
D. (D) 无洞墙梁采用梁—柱组合模型,开洞口墙梁采用偏心压杆拱模型
[单项选择]端承桩和嵌岩桩的勘探点间距主要根据桩端持力层顶面坡度决定,一般宜为( )。
A. 8~1Sm
B. 12~24m
C. 20~30m
D. 25~35m
[单项选择]端承群桩中的基桩,其承载力与单桩的比值可视为( )。
A. 大于1
B. 等于1
C. 小于1
D. 有时大于1,有时小于1,也有时与1相近
[单项选择]在混凝土灌注桩的质量检验标准中,端承桩的沉渣厚度应( )。
A. ≤30mm
B. ≤50mm
C. ≤80mm
D. ≤100mm
[单项选择]某工程使用端承桩基础,基坑拟采用放坡开挖,其坡度大小与( )无关。
A. 持力层位置
B. 开挖深度与方法
C. 坡顶荷载及排水情况
D. 边坡留置时间
[单项选择]采用端承桩桩基设计方案,土层坡度≤10%时,勘探点间距宜采用( )的数据。
A. 12~24m
B. 8~10m
C. 25~35m
D. 35~40m
[单项选择]按桩的受力情况可将其分为摩擦桩和端承桩两种,摩擦桩是指( )。
A. 桩上的荷载全部由桩侧摩擦力承受的桩
B. 桩上的荷载由桩侧摩擦力和桩端阻力共同承受的桩
C. 桩端为锥形的预制桩
D. 不要求清除桩端虚土的灌注桩
[单项选择]对土层情况、各桩的直入土深度和桩顶荷载都相同的摩擦桩,群桩(桩距一般为桩径的三倍)的沉降量将比单桩()。
A. 大
B. 小
C. 大或小
D. 两者相同